苏轼悼念亡妻之作,“十年生死两茫茫”,写尽了思念亡妻的深刻感情,历史上有很多诗人都写过此类诗歌。比如纳兰容若写过,“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他们在哀叹中回顾往事,令人唏嘘不已,纳兰容若虽然与苏轼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但是他们却拥有同样一种感情,那就是对亡妻的思想,化作这凄凉的诗句,穿越黄泉碧落,震撼人心,在诗歌的隔空对话中,表达了对亡妻的未了之情。
一、悼亡诗是哀痛的抒发,是内心的呐喊
生命之于任何人都是美好且宝贵的,但是又没有人逃得过世事的无常,特别是在亲人突然离去之时,才发现曾经习以为常的事情,已经再也不能回来了,所以内心荡漾起层层波澜,情不知所起,抑制不住的想大哭一场。
现代人表达哀思,会去墓地哭上一哭,而在古代,这种痛彻心扉的事情,总会让诗人心中生出无限感慨,在此情况之下,悼亡诗产生了,这是一种表达人类悲痛情感的诗歌,与表达爱情不同,这种诗歌体裁,带来的是伤痛,是对于美好事物的追忆。
《诗经》中有关于悼亡诗的一些记载,有鳏夫思念亡妻的,也有寡妇思念丈夫之作,无论是哪一种诗歌,都是人们对于逝去亲人的怀念。
在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相较于男性低下,可是在如此的状况之下,妻子去世之后,丈夫哀痛不已,从而还是能反映出婚姻里,女性得到的尊重。苏轼在亡妻去世十年之后还能吟唱出千古绝句,“十年生死两茫茫”,可见他对发妻王弗的思念深沉而悲伤。
而纳兰容若更是千古情痴,他的深情也导致自身情深不寿,早早夭亡,“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他的悼亡诗在平常的感悟中,把夫妻之间的日常展现出来,本来是平常之事,在妻子去世之后,一切都变成了奢望,再也没有竹篱小轩窗,赌书泼茶香的日子了,于平常感慨中,纳兰容若把对妻子的思念化为诗句,藏在这淡淡的忧伤里。
悼亡诗与爱情诗不同,虽然同样是思念,但是爱情诗歌表现的是浓烈的感情,哪怕分别也是“两情若是长久岂在朝朝暮暮”,那种热烈奔放之感,可以穿透诗歌飞到爱人身边。
我国的悼亡诗发展历史悠久,从《诗经》开始,就有关于悼亡的记载,由于诗经表现形式的局限,并没有唐宋诗词的意味深刻隽永,流传下来的悼亡诗并不多见。两首悼亡之作分别用了诗经的常见手法赋比兴,在一唱三叹中表达了作者的哀思。
《诗经中》里与苏轼、纳兰容若一样哀叹亡妻之作的《唐风·葛生》写道:角枕粲,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这首诗歌,以作者在坟墓前的祭奠为切入口,直观的感受到来自丈夫心中的哀思,“角枕”、“锦衾”伴随着亡妻一起长眠于地下,本来应该是生死同寝,结果妻子独游西方,剩下的唯有日夜的思念。
在先秦之前,并没有提出悼亡诗的概念,《诗经》中的三首纪念亡者的诗歌,总体来说,是反映了先秦时代的生活与风俗,并没有单独被列举出来。
汉代的诗歌发展并不是最兴盛的时期,汉赋的文学题材在汉代占据了半壁江山。西汉时,汉武帝曾经有一首悼亡诗《李夫人歌》,李夫人是乐师李龟年的妹妹,曾有歌赞颂其美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如此活色生香的美人,在进入汉武帝宫闱之后受尽宠爱,但是她深知以色侍人必不长久。
后来李夫人生病了,她的美貌因为生病而大打折扣,汉武帝要来探望于她,她以面纱遮面,拒不见皇帝,问之为何,李夫人说,本因美貌受宠,如今这样,皇帝必然失望,假如他没有看到病态之憔悴,还会时时感念。
李夫人深谙帝王之心,所以在她病亡后,汉武帝时时不能忘怀,心里装着的还是那个活色生香的美人,于是汉武帝作《李夫人歌》:“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珊珊其来迟?”短短几句话,那种思而不得的感情跃然纸上。
从先秦的《诗经》到西汉的《李夫人歌》,缅怀之情,使得诗句变得悲凉,苏轼在妻子亡后故发悲歌“十年生死两茫茫”,纳兰容若在卢氏走后,写下“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悲戚之情,思念之意,在无法排解之时,只能发泄在诗句之中,良人已去空留余香,黯然神伤。
二、从潘岳开始,悼亡诗专门指代纪念亡妻之作,后来涌现出诸多此类作品,“十年生死两茫茫,”“赌书消得泼茶香”,每一句都是直透人心的悲凉
在潘岳之前,“悼亡诗”的概念并不明显,《诗经》里的记载只是反映了先秦时代人们的生活,《诗经》中风雅颂分别指代不同的意义,风主要是指15个地区采集的反映各地民风的歌谣;雅主要是指周王室地区的音乐,这个主要是贵族宴雅之乐;颂主要是指宗庙祭祀所唱之词。所以《诗经》中《唐风·葛生》只是反映的一个地方的民风而已,并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悼亡诗。
汉武帝作曾作汉赋纪念李夫人,是招魂之赋,也没有发展到悼亡诗的地步。
潘岳在《悼亡诗三首》中,把悼亡两字冠在诗词的开头,明确的表示了自己诗词的中心内容,是为了悼亡而作的,那么潘岳在悼亡诗里又是祭奠的哪位故人呢?潘岳娶杨氏为妻,后来杨氏不幸病亡,在她去世后的周年之际,潘岳作诗怀念于她,其诗作言辞恳切,文采华丽,这也是西晋文风的主要特点。
潘岳一共写了三首悼念亡妻的诗作,从点滴日常回忆与妻子的美好生活,但是这一切已经不复存在,可能他这样的哀思之情,与千年后的纳兰容若不谋而合,纳兰在思念卢氏时,也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寻求曾经的蛛丝马迹。
潘岳在诗中写道,“辗转眄枕席,长簟竟床空”。“辗转”中看花不是花,看雾不是雾,再一次看到枕席间时,发现已是“空空”,曾经习以为常的一切,一个转身已成永远。纳兰容若也曾有这样的诗作,“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本来很寻常的生活,醉酒后醒来,本意要唤一声爱妻,发现已是不能了,“赌书消得泼茶香”,那书、那茶依然是昨天的样子,可是伊人已经不在,在睹物思人中,潘岳、纳兰容若是同样的感情,虽然他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但是在思念故人亡妻这件事上,他们的思想在时空中碰撞。
曾经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苏轼,又何尝不与他们又一样的感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夜里突然一梦,惊醒之时,看到了竹篱小轩窗,伊人依旧醉红妆,可是这一切终究是幻象,“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句句写来都是悲戚之处,从梦境中醒来,抚摸爱妻曾经的梳妆台,但是已经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潘岳、苏轼、纳兰容若在此时穿越了时空,在诗词的共情之下,把悼亡的意境发挥出空灵的境界,“睹物思人”后产生的情感,使得一切幻象变得悲戚而荒凉。
《红楼梦》中黛玉亡故之后,宝玉回到潇湘馆看到黛玉屋前的斑竹,忍不住泪如雨下,特别是在戏剧的唱词中,那种“睹物思人”的悲凉扑面而来,“落花满地伤春老, 冷雨敲窗你不成眠,”宝玉在看到潇湘馆的凄凉景象忍不住唱出滴血之词,“你怕那人世上风刀和霜剑,到如今它果然逼你丧九泉。”
悼念亡人未必非要去坟头哭上一场,在看到故人遗留下来的点滴之物后,由此而迸发的感情,更加情深义重。
三、不同的悼亡诗,表现了不同的感情,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还有时代深深的烙印
古代女子被赋予了更多的标准,比如三从四德等等,这些女人为什么会被丈夫所祭奠,不用质疑,她一定具有古代女子的美好品德,男人可以三妻四妾的时代,就算是苏轼也娶了一个小妾,纳兰容若虽然对卢氏一往情深,可在她之前也曾经对其表妹有过深深的情愫,说到底,没有谁真正做到“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当然这些是无可质疑的,时代决定了一切事物,即使是深情的“悼亡”也逃不过时代对女性的束缚。
曾经写下深情诗作的元稹,留连于花丛,但是在其妻亡故之后写出甚多思念悲戚之作,特别强调了妻子的贤淑,“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其妻韦氏在生前,勤勤恳恳持家生活,这是一个女子的美德,元稹流连花丛,莺莺燕燕,妻子并没有过多的苛责于他,这就是古代女子的美德,虽然是悼亡之作,元稹也写得极其美好,但是里面隐隐约约透露出古代女子的品性,矜持、含蓄以及忍耐。
他在《遣怀悲思》中写道:“诚之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的这一名句被后世误解了很久,认为是夫妻没有物质基础导致的离心离德,其实他的本意完全不是这样,他是想表达对于妻子的哀思,这也他悼亡诗的名句之一。
在另外一首《离思》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现在很多人依然喜欢用这句诗来表达爱慕,其实这句诗,是元稹在思念亡妻韦氏时写下来的,他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就了深切的哀思,元稹的悼亡之作,与他的艳曲一般,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当然哀思不代表诗人的品德,或者需要像女子一样“从一而终”,也许这些哀思仅仅是因为妻子某种美好的品德,也仅仅是因为见到了某物,做了一个关于亡妻的梦。
在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题目已经点出他要写的主题意思了,是一场梦,是在做完一场与亡妻有关的梦后,所写的悼亡之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十年风霜,某日午夜,惊梦而起,苏轼怀念起亡妻,这种梦境的写法,在悼亡诗中有很多。
苏轼的妻子王氏与他少年夫妻,其品质美好,且侍亲甚孝,特别是在孝道这个女子最美好的品德上,使得苏轼在十年时间里,也忘不了她的美好,也许有一句话说得对,“失去才知道她的珍贵”。《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苏轼如是说,“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由此可见苏轼的亡妻王弗,在品德上是极其美好的,在多年之后,这个德行无亏的女人还会被丈夫所想起了,这些悼亡妻子的作品,无一不是因为她们都具有古代女子的贤良淑德。
悼亡诗是人类的情感凝结,是心之深处悲戚的呐喊,从《诗经》里一路走来,经过诗人的创作,把那种心灵深处的哀思释放在历史的烟云之中,逐渐发酵升华,在诗歌的海洋中汇集成一股清流,诗人们在生死之间抒发情感,释放人类的悲喜。
原创文章,作者:FUBYOB,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eidanyezhu.com/a/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