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北京大学在哪)

让知识自由流向更多有可能需要它的人

行业观察 | 北大的“墙”,是怎么拆掉的?

文 | 施然

北京地安门马神庙,一座约有280个房间的大寺庙,一百余年前,这里作为京师大学堂所在地,门口立着牌子——“学堂重地,闲人免进”。

当时,教育作为少数人的特权,物理上的界限沉重而且醒目。

打破的尝试始于1918年。这一年,在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倡导下,北大首设“校役夜班”和“平民教育讲演团”对校内工友乃至社会大众开放教育资源。从此,平民有机会学习大学知识,象牙塔的高墙逐渐消融——或许蔡校长也并未想到,一百年后,高校教育的边界已经拓展到不再受时空局限。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一根网线、一块屏幕,知识,就可以自由地流动。

获取知识的门槛降低,甚至消失了

在中国,北大不仅是一座学校,还代表了一种“门槛”——北大的录取率在各地普遍低于0.1%,这意味成为千分之一的精英,也未必能做燕园的学生。

而如今,情况已有所不同。

“一下子解决了上清华还是上北大的世纪难题”,“我也是北大校友了”,“感觉自己膨胀了”……

打开北京大学的抖音号,你会被满屏类似上述的评价所震撼。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京大学各类课程、讲座仅在抖音账号的浏览量已经超过了3500万,拥有533万粉丝,获得了近2800万赞。2020年2月至今,北大在抖音上举办了近500场线上讲座,内容涵盖医学、文学、法律等等,参与教授超过200位。北大,正在年轻人中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网红。

行业观察 | 北大的“墙”,是怎么拆掉的?

今年9月,北大中文系教授戴锦华的一节抖音线上直播课有几十万人同时在线蹲守。一位网友说道,“在学校的时候都挤不进戴老师的教室门,抖音上倒是第一次看清了。”

不止是北大老师,同济大学海洋生物学家汪品先、物理学教授吴於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银河,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也都是在各平台上拥有百万规模粉丝的“知识大V”。

今年25岁的白领孙琦是线上课的资深爱好者。她说,工作时更多感觉是一种消耗,她做不到每天真的再抽出完整的时间来看书,线上的课能够让她利用碎片时间学习,“而且看到有那么多人和我一起看,才能坚持下去。”

离开学校多年的陈露也会在通勤路上偶尔看自己母校的视频,她表示,这会给自己一种激励,“上学的时候每一天都感觉很充实,时不时提醒一下自己,工作了也不能忘记这种状态。”

和她类似的还有出现在在北大公开课评论区出现的一条留言,“我30岁上了北大的课,转身告诉4岁的闺女,希望她可以在18岁的时候在北大上课。”

而对于今年考博北大成功的安安,线上课则是她学习的重要途径。她发现,通过自己做知识视频,在线上分享学习心得和方法,她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了。

无论哪一种动机,线上教育资源的开放,都为他们拓展了学习的可能。

今年11月25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抖音平台发布了《知识普惠报告2.0—短视频与知识的传播研究报告》。其中指出,短视频行业自2019年起展开从“娱乐化”向“知识化”的生态转型。内容行业这种主动的升级转向,正在助力网络社会形成寻找知识、学习知识、尊重知识的“知识风尚”。

行业观察 | 北大的“墙”,是怎么拆掉的?

截至目前,在抖音知识视频评论区,出现了136万次“学到了”的感慨,和254万次“懂了”的欣喜。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认为,这些数字是用户对于能足不出户、以极低的时间、空间、经济成本学到不同类型知识的满足,也是短视频平台知识属性上升、娱乐属性下降的表征。

知识普惠的意义或许就在此,“普”是普及,让知识覆盖学生群体以外更多的人;“惠”是惠及,代表了知识的可获得性。

教育资源开放的探索出现新逻辑

高校实施教育资源开放已经近20年,这条路并不好走。

最初是在线下。高校里开放了校园旁听;近年来,北大等高校在暑期会开设“暑期学校”,招收其他学校的学生,来参与本校的优质课程。北大还会为校内工友、职工组织平民学校,进行教育传授。但是这种形式,能接收到此类信息的范围和人数都是有限的。

行业观察 | 北大的“墙”,是怎么拆掉的?

2003年起,线上课程逐渐出现,早期,线上课多是将线下课程照搬到网络上,这种形式下,线上课没有改变知识生产模式,反而学习更枯燥了。而等到知识付费兴起,类似得到、樊登的模式,又是一个“精英筛选”的过程。知识在传播过程中,依旧是从传授者单一地流向受众,后者的主动性也就差了些。

近几年,比较盛行的高校教育资源获取方式是MOOC和公开课网站。2013年MOOC进入中国,北大、清华等高校陆续加入提供了网络课程,几年后,以网易公开课为代表的免费公开课网站也相继诞生。MOOC和公开课网站汇集了国内外大量优质系统性课程,是高校教育资源开放的一次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MOOC有的需要付费,有的对用户的知识门槛需求较高,公开课则缺乏互动性,系统性也会偏弱一些。他们共同且最大的问题可能是,都需要用户主动去进行搜索寻找,对用户的自律性要求颇高,且大多比较枯燥。因此两者虽然都曾盛极一时,但一直局限于小范围,未能广泛普及开来。

“北大作为一所大学,有诸多的社会功能,向社会推送适合大众的知识课程、讲座,是北大为社会做贡献的一种具体体现。”北大融媒体中心副主任陈波老师说,北大教育资源普惠的理念,从蔡元培校长开始,一直坚持至今。

“但过去,由于资源和技术所限,开放的度和量都是有限的。”陈波说,很多大学的线上课程相对分散,mooc、教学部门、图书馆、继续教育部门、出版社和一些院系等一般都挂在自己的网站上,“你要在特定的网站上去搜索。而且这些课程有时是零散的,并不是系统化的东西。”

短视频平台出现后,一套新的线上公开课逻辑出现了。

2019年,北京大学开始探索抖音账号。2020年2月,在学校“停课不停学”政策指导下,先是北大光华光管理学院的老师做了一批关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的课,反响良好;后来,考虑到疫情在家不少人感到恐慌,在家不能出门可能会有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北大学生心理教育健康与咨询中心和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老师们针对疫情期间的心理调适做了一系列的讲座;体育教研部的老师们则录制了在家如何进行身体锻炼的视频等等,包括太极拳、跳操等等……

此后,北大还和抖音合作推出了“抖音北大公开课”,共11门78节。把学校真正的课程搬到了抖音上,一周更新一次,让抖音上的观众和校内学生的同步学习。由此,北大的抖音号也完成了从传授“轻知识、泛知识”向真正的“学术资源和科学普及”的转变。

这些课程的普及,让不少抖音用户成为“北大旁听生”。

抖音的受众大、覆盖面广,“会让很多人能够看到,这和隐藏在某一个网站里面的不一样”;另一方面,抖音会主动推给用户,不需要用户去找,很方便。运营一段时间后,陈波有了这种感受。

疫情时,一场课程、讲座直播的播放量能达到三百万以上。即使北大最大的教室上课,全部空间能容纳的不过三四百人,在抖音的人数量级,瞬间扩大了一万倍。陈波和他的同事们拿着这个数字对比向学校的教授们动员,越来越多的课程和讲座随之进入了抖音等短视频平台。

过去,知识和用户之间是单向的,用户在高校自有平台上搜索知识;如今在抖音这样的短视频平台上,受益于智能推荐、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知识会向需要的人聚合。这种介于休闲和学习之间的轻量级知识流通场景,加速了知识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思想碰撞,让每个人都能共创学习。

此外,短视频和直播达到了互为补充的效果。短视频适用于知识点的传播,是碎片化的,放松的,“用短视频去讲深度的知识是比较难的,直播课的出现弥补了短视频传播上的不足。”陈波说,直播可以容纳长达几小时的课程和讲座,能更方便地把问题讲透。

长短配合,构成了这套知识分享传播的新逻辑。

如果说,北大做这样的传播,优势是“大而全”,一些精而专的高校二级学院则可以发挥在垂直领域的优势,打造出更接近市场化的产品。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是复旦体系内专注金融学科研究与教育的商学院。他们对线上教育的探索始于2019年。

该学院市场宣传部主任、线上课程项目主任徐佳捷告诉我们,得到和樊登这样的民营机构他们做过很多交流。但徐佳捷一直在想,中国最优秀的教育资源主要还是集成在高校,那么高校为什么不主动开展这样的工作?

秉持着这样的理念,一开始,复旦泛海国金抖音号的定位就是线上知识传播,而不仅仅是一个展现学生风貌和校园环境的平台。2020年,他们推出免费课程复旦金融公开课,2021年,又推出了收费课程复旦金融精品课。

行业观察 | 北大的“墙”,是怎么拆掉的?

到现在,复旦泛海国金已经形成了一套公开课和收费课在内的完整的线上课程体系,公开课在30多个媒体平台全网分发,公开课和精品课中最精华的观点做成短视频,在包括抖音在内的短视频、中视频平台二次传播。

效果显而易见——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扩大了他们接触优质财经知识的机会;而对于这其中需求较高的人群,他们可以通过这些全网合作分发和二次传播的渠道,来到复旦泛海国金的自有学习平台,系统参加课程。

徐佳捷说,公开课的性质类似于一个学院公益平台,“上海观众占40%多,全国各地,比如说北京、天津、深圳、广州、香港、澳门,包括浙江、川渝、山西、山东、安徽、贵州、辽宁,甚至内蒙、新疆等地,都形成了一批固定学生。”而付费的精品课,可以让有更多深度内容需求的同学们得到系统性课程的学习机会。

属于高等院校的新命题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称,“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没有掌握一定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

知识普惠,终身学习,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随着时代变迁而有新的要求。

人口大国印度至今仍存在约三分之一的文盲,这也被认为是阻碍印度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对比之下,四十年前,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亿万规模的农民可以迅速从农田走向工厂,背后离不开大规模扫盲和基础教育发挥的作用。那么,在今天,当大多数人都可以在中学阶段就完成通识教育,“需要普惠的知识”就必定要向高等教育延伸。

知识普惠不仅要注重广度,也要注重深度。

一份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的“流动空间”及治理策略——网络化治理视角》的研究显示,线上教育空间本质上是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线下教育空间的网络化延伸和功能性拓展。

后疫情时代,一些新的命题出现了。

高等教育作为一个专门领域,如何进一步融合发挥线上线下空间优势,形成内外部更为紧密协同、不断演进的治理体系并提升治理能力?高校内部组织、师师,师生之间发展合力如何更好地集聚?高校之间如何进一步实现优势互补?高校与产业之间如何更好地实现协同创新?高校与社会其他组织的联动效应如何进一步提升?这些都有赖于更完善的网络化体系和更灵敏的信息感知协同治理能力。

这离不开多方参与。

一百年前,在北大平民夜校的开学典礼上,蔡元培在谈及未来对夜校学生同家长的希望时表示,一是要用功,二是要让教育传达给更多的人,“现在只有住在大学附近的,才享有这种特别权利。那些住得较远的,就享不着这种权利了。你们也应该代为觉得难过,所以最好把你们所学得的去传达给你们的亲戚或朋友……不过单是大学里的人有受教育的权利还不够,还要全国人都享受这种权利才好。”

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的出现,使得蔡元培先生的愿景成为可能,北大的优质教育资源不仅传达给了身边的人,还打破了距离的界限,传递给了成百上千万的人,是质的变化。

目前,北大和抖音相继推出了如北大医学科普讲堂、北大博雅讲堂、学科交叉的魅力等系列课程。课程内容涵盖经济管理、医学常识、人文历史、学科前沿等。特别是“北大医学科普讲堂”,是由北京大学的附属医院各科室骨干,亲自讲解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疾病预防和治疗,网友们对此反响热烈,“转发,学到了”“很实用‘“真后悔没有早点看到”成为了评论区最常见的留言。

北大的陈波老师认为,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在青少年中间影响力很大。过去,人们学习是通过书本,通过纸质的媒体,现在的年轻人学习可能很多是通过手机,通过视频来学习了。因此,“北大本身有很多优质教学的资源,而抖音作为一个很有影响力新兴平台,它有很多的受众,所以(北大做抖音号)这是一种强强联合。”

复旦泛海国金的徐佳捷表示,短视频平台的数据能够帮助他们更精准地了解学生对于课程方向和内容的需求,更好地帮助到同学们。他说:“我们所有要做的课程只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金融这件事到底能够帮助老百姓解决什么问题,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更深入的数据和合作模式,能够让我们的解决方案,让我们的课程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真正做到教育的普惠平权。”

行业观察 | 北大的“墙”,是怎么拆掉的?

根据近日教育部发布的数据,全国普通高校数量共计2756。而据《2021抖音泛知识内容数据报告》显示,抖音覆盖高校已达1259所。这意味着全国超四成的高校已经入驻抖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大家耳熟能详的高校,都开始用短视频和直播的方式传播知识,各个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在一个平台汇集。

对高校而言,尽可能向社会分享教育资源的责任,有了更好的实现工具。对大众来说,这是得以翻越高校的高墙,与其他人“坐”在一起学习的难得机会。

代代薪火,人们从未停止过将有限的教育资源传达给更多的人。高等院校教育资源从以前的闲人免进,一步步开放至今,有了更适合、普惠的承载方式,将惠及更多的人。

阅读剩余 73%

原创文章,作者:YXYWJ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eidanyezhu.com/a/41801.html

(0)
YXYWJM的头像YXYWJM
上一篇 2025-04-06
下一篇 2025-04-0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