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花,开得娇艳欲滴,盛开的十分美好,然后,心情糟糕的时候,你再来看它。它就不一定这样好看了。究竟美取决于什么,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呢?
朱光潜在他的书《谈美》中就系统地讲了美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年轻的时候读这本书就收获了很多美的感受,至今回味起来浸润心底。
《谈美》这本书分为两大部分,前面是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后面则是谈美。
作者在书中说到,有审美的眼睛才能看到美。
美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心的投射。你的心里有美感,看到的事物就是美的,心里若是有情绪,烦闷、愤怒、压抑,那就很难有美感,只有心里美,看到外在的事物才能美起来。审美的眼睛有究竟是什么样的眼睛呢?大概就是以一种发现美的眼睛吧。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美是无用的
老子在《道德经》所阐述无用之用,而美就是无用之用的。它似乎对生活不是必须,粗糙的人恐怕很难领略到细腻的美。太过与功利就跟美感相背,美是轻松的,没有太多的负重感。从价值的角度来讲,美却是最有价值的。从小我们背的古诗,虽然长大后已经不再使用,可是那些美的句子就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对家乡的思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对人生的追求;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是对鹅的活泼描写。那些进入意识的诗句,是早期生命中的美。
花大把的时间陪自己,买花给自己,慢慢地散步,静静地感受,这些都是美的感受。美是浸润心灵的,是跟精神相关的,一个不关注精神和心灵的人,恐怕难以懂得美感;一个总是以实用的角度,总是做什么事情都在考虑,这个有没有用,比如说买个好点的东西有什么用,甚至衍生到人生问题,上大学有什么用,这一类,动不动就爱扯上“用“,也无法享受这个过程的美感。
你是你,而我是我
我喜欢白色,因为白色纯洁,因而觉得好看;而有人就觉得黑色好看,因为端庄肃穆,并且神秘。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与体验。生活中的事情也是如此,我们接触了一件事情,会对它有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且或许会”以己度人“,殊不知,自己的态度和想法可能不是对方的态度与想法。在感受上是如此,难怪惠子与庄子对话时,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大抵看花赏月的时候,都是因为移情的作用。移情就是把自己的感情移到外物上,下雨天雨淅淅沥沥地,滴下来很安静,这是因为观察者本身的心静。同样,对于美的体验,也是和移情有关的。每个人都会因人生际遇的不同而对外在的事情引发内在不同的感受。所谓完完全全地领会,其实不易达到。
美感与快感的区别
现代社会节奏快,快感也很多。短视频的兴起就是快感的一种体现,在一个较短的视频里,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引发人的快感,让人觉得有心理上的刺激。很多人也对美感和快感有所误解。
作者说:“从我们的立脚点看,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别的。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大概美感是几乎和用无关的,快感则需要实际的用处。
在实际的生活中,培养美感,或许就有了方法,那就是谨记不要时刻想着有什么用。美是看似无用的东西带来的,欣赏话剧有什么用,或许没有吧,但是有心灵的沟通与交流。还有一些时刻都在追求对于错,对事情总是黑白分明的人,或许对于美感的体验,也不能时时获得。没有什么用处,没有什么对错。回到最原本的位置,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一而来,美感就是从无用中来。
作者提到: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意思就是说,真正体验美感的时候,并不觉得美,而是沉浸其中,等到回想时才觉得愉悦,这就是美感的体验。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个人以为,就是一种愉悦的美感体验。
生活美学,也可以让人体验美感,美其实不在于物体,而在于内心,平淡的生活,也会发光,也有美感!
阅读剩余 19%原创文章,作者:KGHOIV,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eidanyezhu.com/a/39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