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5年8月12日,一代大儒黄宗羲去世,奇怪的是他的葬礼没有一件衣服,只是将头发散开,盖上了一层薄被,放进一个石头棺材内,没有佛事,没有纸钱,没有任何仪式,进行了彻彻底底的裸葬。此刻距他远渡日本,请求搬兵抗清救明已过去了整整46年;距阎应元被满清杀害,也已经过去了整整50年。历史,自此开始沉睡······”
【壹】阎应元
“1645年的农历八月二十一,江阴城破,阎应元被俘于县衙,端坐堂上的,是阿巴泰之子,爱新觉罗·博洛贝勒,左右喝令阎应元下跪受降,应元不从,大呼道:速杀我!终被刺穿小腿,血流不止,后遇害于栖霞庵内。”
阎应元(图片来源于网络)
1641年的崇祯十四年,江阴县城来了一位新上任的典史(其实就是一位小的不能再小的正科级县公安局长)。这位典史,就是阎应元。
江阴这个地方,在古代是长江流域的一个军事要塞,是由长江冲向大海的咽喉,也是南北交通的要道。这里自古就是驰马冲杀的战场,国民党时期,就曾在此修筑军事,企图依靠长江天险与共产党划江而治。
而这里自古以来,因其特殊的地位,文人很少提及。即使像王安石这样的大家站在这里,也只能挤出几句干巴巴的“黄田港口水如天”,这样的句子,应该说对比其他的作品而言,这首诗是相当蹩脚的。辛弃疾曾经在这做过签判,但其的作品中却没有一句与江阴有关的。他宁愿登上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也道不出一句江阴的风景人事。
江阴(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就奇了怪,难道是江阴的码头太小,导致历代文人貌似对这里一点也不感冒,没有一丝丝的触景生情之意?(不用难道了,估计就是的)
直到阎应元这位江阴县公安局长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座城市的地位与历史。
阎应元其实是个粗人,并没有在科举上获得过功名,对于明朝这个尤为讲究师承出身的时代而言,若不是时代巨变,他可能永远不会被推到历史的舞台面前。他在担任江阴县公安局长之前,曾经在北京管理过仓库,也就是“京仓大使”,这个履历虽然对于官场而言简直太小了,甚至对于其他官员而言,都不好意思去说。但依据他后面的事迹来看,这个经历简直太重要了。
管理仓库,可不是简简单单的看守大门,喝茶睡觉看报纸这么简单。
至少需要具备两方面的素养。
一个是,必须有武功啊,武艺是否高强先不说,你得有点功夫啊。只有这样,遇到紧急情况,你起码也能战斗几个回合,尽到保卫的职责。
第二个是,必须有协调统筹的能力,仓库这个事情说大不大,说笑不小,但却很重要。你需要协调各部门的关系,不能今天这个部门要东西,明天那个部门进来拉粮食,你都一一应许?得要根据情况和指令协调处理。而且还得有统筹规划的能力,仓库入了多少粮,剩余多少粮,你得分析按阶段写报告吧,得统筹的安排出粮吧,还得安排保养,尽量防止损坏等等···麻烦着呢。
只要这个活干好了,大的不说,管理能力绝对就是一个拔尖式的提升。阎应元就是这样的,认认真真的干好了这份工作,然后就被调任到江阴当公安局长了。(瞧,今天来看,从库管直接到公安局长,想都不敢想的。)
阎应元第一次上任江阴典史后,就以出色的军事才能与统筹能力平灭了海盗的侵扰。后南明朝廷准备委以其他重任,但他念母亲年老,于是辞官归隐了。其命运也恰恰是在这次归隐之后彻底改变了。(不久之后,他将再次出任江阴县公安局局长,以血的代价,完成历史交给他的有关民族脊梁的精神任务。)
南明弘光元年,也就是满清入关后的顺治二年(1645年),阎应元带着一家老小,在七月初九的晚上,冒着雨来到了这个辛弃疾都没有感想的江阴城,也就是从他入城的这一刻起,他就与六万余众的江阴百姓精神无缝隙的嵌入在了一起。他直奔了孔庙大成殿后面的明伦堂,主持守城军务。
其实在阎应元守城之前,江阴已经降清了,因为弘光帝(这个货,都不想多提),都被俘虏了。新任的江阴知县方亨,要求全城百姓剃发易服。引来百姓请愿:“能不能不剃发,不换服装?我们都已经服从管理了。”
方亨仗着自己后面是满清政府,对百姓破口大骂:“既然承认了是大清的子民,就应该遵循制度,剃发易服。”
众人大怒,骂道:“你身为大明进士,头戴纱帽,身穿圆领,来做鞑靼的知县,不知道羞耻吗?还好意思堂而皇之的说剃发易服的事情。”
方亨见百姓不从,发密信准备调兵剿杀百姓,最后密信被百姓破获。彻底激怒民怨,擒住方亨,推选现任公安局长陈明遇为首领,反清复明。江阴百姓也击退了几次满清的小规模剿杀。
后陈明遇深感其军事才能有限,便邀请了前任公安局长阎应元出山。自此阎应元开始正式登上了这个血雨腥风的历史舞台,也再一次向后人昭示了华夏民族的脊梁精神。
阎应元抗清(图片来源于网络)
入城后的阎应元,做了三件大事,奠定了守城根基。
一、调查江阴城内人口情况,挑选合适的男兵入伍,最终组成了一支近乎于20万人的军队;
二、排查奸细,对城内的来往之人,一一排查,陌生人尤为排查重点。彻底肃清城内奸细情况。
三、军资统一调配,为了解决军械粮饷供应,阎应元同绅民商议后,委任擅长理财人士负责把城内公私所藏物资分类征集,统一分配使用。这个有点相当于后世的《战时管理条例》。
利用这三点基础,阎应元开始了八十一日的守城大战。
(具体的打斗过程,过于军事化,这里就略过了。)
大体的斗争则是,前期汉奸刘良佐久攻不下,最后不得不劝降阎应元。
阎应元斥道:“江阴士民,三百年来食毛践土,深戴国恩,不忍望风降附。应元是大明典史,深知大义所在,绝不服事二君。将军位为侯伯,掌握重兵,进不能恢复中原,退不能保障江左,有何面目见我江东忠义士民乎?”“有降将军,无降典史”
在这样的情况下,满清调任贝勒博洛带领满洲兵,携带红衣大炮前来攻城。前后持续了近一个月时间,在炮火的攻击下加上城内粮草殆尽,于八月二十一日,江阴城破。
阎应元端坐于城楼之上,写下“”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的诗句之后,拔刀刺胸投湖,后被刘良佐带兵生擒。
阎应元被杀后,陈明遇与清兵白刃血战,最后被刺身亡。其他士绅皆举家自缢或自焚死去。竟然没有一个人投降。
整场守城战役,江阴百姓在阎应元的领导下,杀害了满清方面三个王爷,17个将军,歼敌7万5千人。
清兵为泄愤,对江阴城展开了屠城,江阴百姓慷慨赴死,男女老少,投水、蹈火、自刎、自缢的不计其数。城内的人都快被杀光了,这次停止,贴出安民告示。最终城内余留的大部分为寺庙和尚,共剩余五十三人。
整场战斗,江阴守城八十一天,城内战死的有九万七千多人,城外战死的有七万五千多人,
阎应元和陈明遇是幸运的,真正的蓄发着衣的战死在了抗清的战争中,他们不知道的是50年后的1695年,一代大儒黄宗羲在剃发易服的曲线屈服下,完成了《深衣考》、《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煌煌巨著,在为这片土地的华夏民族留下宝贵的民族文化记忆后,只身散发裸葬于这片土地。
自此之后全国人们在满清屠刀的威胁下,开始了近三百年的剃发易服史。
剃发易服(图片来源于网络)
【贰】章太炎后的民国时代
1902年农历三月十九日,章太炎等人在东京举行纪念明亡的活动,但是清庭向日本方面打了招呼,于是被遏制了。但是章太炎并未就此停止······
章太炎,出生在清末的一个地主家庭,小时候,家里也比较殷实,因此读了很多书。受到了他外公的很多思想影响。
比如说,他曾经读《东京梦华录》这本书的时候,咨询外公华夏与夷族的关系的时候,外公就给他说道:“历朝历代的改朝换代,严格来说,都不重要,无非是换了一个皇帝而已。但宋朝不一样,宋朝是被蒙古人彻彻底底的全国灭掉的,这等于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衣冠文物都消亡了,也就是文化断代了。”
章太炎听了后,就说:“那看来,明朝还不如让李自成得了去更好。”
接下来的一番话,简直是历史哲理回答,估计也就是这段话,启蒙了章太炎的思想。他外公说:现在不说这些了,说了也没用了。其实那个时候,要是李自成得天下也是好事情,起码能延续华夏的衣冠文化,有人说李自成不是个好人,也没什么能力,但你怎么能知道他的后代,继任者就没有能力呢?
章太炎著作(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来章太炎因为维新变法的缘故,流浪日本。看到日本和服的规制和各类礼仪活动,萌生了恢复华夏民族服装的想法。他曾经说过:“我父亲去世的时候,告诉我,我们家自清朝开始已经七八世了,每一辈人都是穿着深衣入殓的,没有一个不是。”
于是在崇祯皇帝自缢殉国的农历三月十九日,在东京举办了明亡活动。当时有警察问章太炎“你是清国人吗?”,章太炎说:“不是,我是大明朝的遗民。”警察懵逼了!(估计警察文化程度也不高,对于他说的大明朝表现的非常诧异)。之后他还让日本朋友根据和服的样子,改良后做了一件最早的汉服,上面绣着一个“汉”字。这件衣服虽然规制不太严格,大体还是类似于和服,但确实章先生一生挚爱,据说现在还保存在章太炎的纪念馆中。
论其民国穿汉服的,不仅仅只有章太炎一个人。钱玄同就是其中一位。
他曾经担任浙江省教育司科员的时候,就曾经穿着自制的“深衣”、“玄冠”、腰系“大带”前去上班,被很多同僚嘲笑,觉得其不伦不类,甚至像个日本人。(这样的嘲笑也同样发生在了2003年的郑州街头,在一位叫做王乐天的铁路工人身上。)
钱玄同不以为然,甚至在他1913年当了教育司长之后,继续穿汉服上班。这个时候果然没有人再敢嘲笑了。(权利啊,还是权利啊),最后他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做《深衣冠服考》,可惜因为时局的动荡,也没用多少人关注这个。
民国这个时候,华夏服饰礼仪文化,有过一段时间的苏醒,这个复苏是官方层面自上而下的,但是因为政府领导动荡频繁,也就没有形成规模。
祀孔典礼(图片来源于网络)
1914年,北洋政府,也就是袁世凯当总统的时候,(注意这个时候袁还没有当皇帝,他当皇帝是1915年的12月)就曾经颁布了礼制七种:
《祀天通礼》、《祭祀冠服制》、《祭祀冠服图》、《祀孔典礼》、《关岳合祭礼》、《忠烈祠祭礼》、《相见礼》等。
《祭祀冠服制》、《祭祀冠服图》、就在政府层面规定了民国的祭祀服制和礼制。1914年的冬至,时任大总统袁世凯,就依照此图此礼进行了祭天仪式。这个时候他还没有正式当皇帝,所以网上流传的袁世凯当皇帝时的祭天图,时间上是错误的。
可惜的是,民国政权太不稳定了,所以政策一时一变,导致这个礼仪没有大范围的传播出去。
不过后来国画大师张大千就曾经穿着汉服周游欧洲,1930年的燕京大学毕业生和1947年的辅仁大学毕业生,都曾穿着汉服照毕业照。
民国因为处于交接之处,有过很多次的汉服复兴活动,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民间自发层面,都是极具有代表性的。可惜当时国力衰微,政局动荡,很多华夏衣冠的复苏,成了一场昙花一现。
就如同一位网友说过的:“三百年前的一场烈火,将满池的荷花都烧死了,只有淤泥里的几颗种子还活着,民国时候,这几颗种子曾经发芽开花过,但因为规模太小,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知道21世纪,种子开始破土而出,到处都是荷花,才引来人们的观赏,开始自发的撒种子,种荷花。这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自此之后犹如星星之火,燎原之势。”
1645年的阎应元不会知道,在两百年后的满清末年,有一位叫做章太炎的年轻人也抗争着满清的残暴,坚守着华夏人的脊梁。1695年去世的黄宗羲不会知道,在207年后的朝代交接处,有一位大师级的学者章太炎,也在诉说着家族深衣入殓的习俗,以及推动着华夏衣冠重塑的运动。
他们更不会知道,在21世纪的今天,更多的人已经投入到来这场民族文化与自信复苏的潮流中。
阎应元蓄发瞑目了!黄宗羲散发瞑目了!
三百年后的21世纪,中国人是如何推动华夏冠服礼仪文明复苏的?
关注后,静等下一章《21世纪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实在太长了,只能挪到下一期写了。)
华夏民族——中华民族,五千年都未被征服,此刻仍是勇士。
在碎片中寻找着有关祖先赐予的文明自信。
部分资料信息来源于网络和《汉服归来》一书,特此鸣谢
原创文章,作者:PIJPU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eidanyezhu.com/a/39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