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描写邛海的唯美句子)

书评:秋水深处的白云——读黎阳诗集《成都语汇》

作者:(四川)陈宇

这是一部能让读者领略和思考人生的诗集。

有不少诗集是用某首诗歌标题作为整部诗集的书名的,但用某首诗的标题作书名,同时将里面的另一首诗歌标题用来作副标题的,则少见了。比如这部《成都语汇——步行者的素写》。它的作者黎阳,本名王利平,黑龙江人,诗歌刊物编辑。因为诗歌,我们有过两次“偶遇”。那是2016年夏天。李侃、秦风等为编讫印行的《2015年自便诗选》在成都“芳龄旧事”召开座谈发布会。西昌、德阳、广安等地的人也去,加上大成都本地的,一共好几十个:吉木狼格、尚仲敏、桑眉、举人家的书童、余庆双、杨七林、扇尘、可可西、彭先春及洪朝晖夫妇等。其中就有黎阳。2017年5月23-25日,武胜县举办诗歌活动。我作为工作人员,去火车站接李斌和黎阳他们二人。就此有幸获得了黎阳的诗集《成都语汇——步行者的素写》。这部现实主义的诗集,通过诗人对自己“行走江湖”的素写,为读者呈现了诗人执着行吟人生路的况味,让读者在诗歌阅读的“慢享时光”中,油然生出“我是谁,我将何去何从”等人生本真问题的反省和思考。

画家的味道。诗集勒口简介上,黎阳图像后面的背景是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画面淡、远。和后面的文字以及诗歌相比较,让人揣摩编者是不是在表达这么一种意图:诗歌才是本书的主题。诗歌本身已经说了一切。请读者直接进入到诗歌文本的阅读中去罢。整部诗集,从第一辑“成都语汇”;第二辑“低头走路”;第三辑“步行者的素写”;第四辑“自嘲或反讽”;第五辑“乡音无改”直到最后第六辑“一个人的成都北站(长诗)”结束。诗人都在用诗笔不停地“素写”。犹如勤奋的画家,脚步不停,素写不止。在《盆地》中,诗人写到:盆还是那个弧度,有些田野的味道/有些腐烂的味道,有些没有味道。诗人似乎已经抓住了盆地的独特之处,就要落子于笔尖纸上了。结果却在最后道出“有些没有味道”。难道是诗人“黔驴技穷”找不到更为精准的书写方式了吗,竟来这么一句“有些没有味道”?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留白”本身就是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诗人在这里用貌似平常化、简单化甚至口语化句子,有意设置阅读“门槛”,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言已尽而意无穷。恰到好处地运用这“大俗大雅”的表现手法。却另有一种“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味道。《武胜的夜:在一声声蟋蟀的回忆里蔓延》:或许只有这叫声,才能让黎明缓慢地走过来/打开那些灯光的春天/打开那些笑颜如花的季节。不知道黎阳出生的东北黑龙江有没有蟋蟀,也不知道黎阳自小是出生在乡下或者城里,更不知道黎阳在小时候究竟对蟋蟀的叫声有多么熟悉。但是在这里,在诗中,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诗人用短短的几行诗歌,就为川东北的武胜(甚至可以想象他是在武胜县“国内罕见,书中一绝”的宝箴塞夜宿而和蟋蟀的美声邂逅的),描摹下了这幅如梦如幻的画图:在蟋蟀的唧唧声中,浓重的夜幕正在一点点散开,淡化。慢慢地渐渐地,黎明的跫音已隐隐地、若有似乎地,由远而近地,响起。是黎明的脚步正在向着我们走来。这灵性动感的画面,也是诗人对明天生活的向往。诗歌写日出日落循环往复的自然规律真谛之外,也不经意间引领着读者,拥有了对明天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行走的味道。诗人都是放逐自己的流浪儿。黎阳用他那枚不忘初心方得诗终的心,从黑龙江讷河出生、出发,在天津居住十年之久后,又远涉千万里来到祖国大西南,来到天府之国的四川,融入成都诗歌重镇浓厚的文学氛围中,跨进让不少诗歌朝圣者神往的四川省作协大门,成为“星星人”,同时又安居于邛海之畔、航天城之侧的月城西昌,把自己修炼成了时而成都时而西昌的钟摆族,收获着满满幸福的诗歌和甜蜜爱情的“并蒂花开”。《讷河,四十年的迂回》写出了诗人经过四十年的“迂回”,回到家乡,目光所及大到车轮会、冰雪世界,小到文化馆的锁等,设身处地,看到“一边是命运跌宕的妻子/一边是卧病在炕母亲”。那些岁月深处的过往刹那间一股脑儿涌上心间、聚于眉头、触景生情、湿润眼眶,无语凝噎。人到中年万事忙,哪怕是在除夕这大年三十天的日子里,也身不由己地“在起点和终点之间,亡命奔袭”。但黎阳在他人生一路奔忙行走的中,在居家和老家两点之间,却也另有“企图”,这个“企图”就是他在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担当之外,还有自己人生明确的努力方向,留下了奋斗的前行的清晰的足迹。如《庞大的隐喻:落在春熙路北口上的交通天桥》《紫岩书院的灯火点燃书生的眸子》《在通州古运河畔 与诗歌兄弟喝酒》《氤氲中的三星堆遗址》等,都是诗人饱尝、领略酸甜苦辣麻、油盐酱醋茶、零星琐碎的生活之际,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舒胸中块垒,著生活华章的标配诗行。

秋实的味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人到中年的黎阳,头上已开始留驻了岁月的风霜,眼角也悄悄爬上了几缕鱼尾纹,但同岁月一起增长、升华的,还有他诗歌行。就像辛勤耕耘的人,在坚持播种,倍加呵护。秋天的时候,所有的付出就从最初发芽、破土、长高,而开花、结果了。这果实,一是埋首在爆满的邮箱,撷取那些来稿中的优秀诗作,汇编刊物,传承发扬、继往开来,生生不息,直至永远;二是厚积薄发,在选编之余也笔耕不辍,经常在《诗刊》《星星》诗刊、《诗选刊》《绿风》《中国诗歌》《中国诗人》《海峡诗刊》等刊物上发表作品。诗人在人生这趟单程列车中,一路行色匆匆,但却初衷不改。他将一切过往当成历练、修行。在历练和修行中升华、完美、诗意着人生。如《河流总在弯曲中留下澎湃的音符》《岁月的有些原点可以延长》等。就像高尔基在《海燕》中的宣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而《成都语汇——步行者的素描》,甚至诗人所有的作品中,最有意义的诗篇,或许就是他在《人到中年,只有数字增增加》中写到的:她开始绕开学步车 直接奔向墙/她要走,她选择自己走/这是属于她的路……她的牙牙学语,已经被录制成文件/这些文件或许将来没有人听/至少这些声音留给我的记忆/会让我幸福 幸福就是这长长的满足。

该经历的经历了,该付出的付出了,该收获的正在收获着。但诗人还是诗人,黎阳还是黎阳。他就像那秋水深处的白云一样,历经铅华,愈加灿烂,也更为从容地来、去。

原创文章,作者:SNHFD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eidanyezhu.com/a/39181.html

(0)
SNHFDL的头像SNHFDL
上一篇 2025-03-29
下一篇 2025-03-2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