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要是说普通人也就罢了,但谁能想到毛主席也曾向别人借过钱,还是三次,这里边又有什么曲折的故事呢?
开明国士——章士钊
20世纪初,赴法勤工俭学活动在中国慢慢开展起来,后来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这一运动由点到面的在华夏大地扩散开来。出于对救国救民真理的渴望,越来越多的爱国青年学生积极投入到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中来。
青年毛泽东
勤工俭学运动给这个古老民族的复兴开了个好头。
1918年,25岁的毛泽东刚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经老师杨昌济推荐,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参加工作。
工作期间,为了支持湖南青年学生赴法勤工留学,他还帮忙筹措学子的留学费用。由于勤工俭学的青年较多,所需经费巨大,但当年的毛泽东和当今的普通大学生一样,家里又没有矿,刚毕业哪有那么多钱?
正所谓吉人自有天相,毛泽东遇见了贵人。这个人是杨昌济的好友,叫章士钊。章士钊先生非等闲之辈,他既是北大教授,又是北洋军阀的国会议员,还曾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的馆长,用今天的话说,是个学者型官员。
在当时,这样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其实毛泽东和章士钊虽然没见过面,但并不是说从来没听说过彼此。毛泽东在上大学时期,就经常拜读章先生主编的杂志《甲寅》,章先生也常听朋友谈论毛泽东的青年事迹,二人互为彼此的粉丝,缺的就是见面的机会。
章士钊
那时候,毛泽东还在和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交往,彼此心心相印,就差正式拜堂成亲了。而杨父虽然认为毛泽东的三观、人品和才华都是上选之才,但是否将女儿嫁给他还是犹豫不决。
于是在一次与章士钊拉家常的过程中就请他给“算个卦”。
章士钊说,我只闻其名,未见其人,没认真了解过,不太好下结论,再说这是你家的私事,自己也不能过多参与。最后,章先生让杨昌济给安排安排,跟毛泽东当面谈谈,先认识一下。
杨昌济还没安排,老天爷就给安排上了。章先生经常举办讲座,而毛泽东有时是台下的听众,总会有天赐良缘让两人认识。一次,章先生偶然得知毛泽东就在台下听讲,并且座位也告诉了他。于是他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在暗中观察。
章先生发现,毛泽东气质不俗,神情镇定,气息均匀,正所谓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再观察,毛泽东记笔记落落大方,笔力潇洒苍劲,章先生暗喜:这可真是治国之才,生正逢时呀。
讲座结束后,章士钊告诉杨昌济,认为毛泽东具有扭转乾坤之能,是个能主宰纲常,前途无量的人物。有章先生的断言,杨昌济更是乐见毛泽东和杨开慧结成伉俪。
随着勤工俭学运动的开展,毛泽东越来越为留学经费的事发愁,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他想起了章士钊。就凭章先生那几块招牌,毛泽东深刻的认识到这是个能量爆棚的人,筹款之事一定是水到渠成。
为了成功筹到足够的资金,当时已经身患重病的老师杨昌济不顾个人安危,决定最后帮爱徒一把。
他帮毛泽东写了推荐信,在信中极力向章士钊阐明借钱缘由:“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二子是指毛泽东和当时的蔡和森。
因为有杨昌济这样博学多闻的大师培养和推荐,才能使得毛泽东早早树立革命思想,并有机会扩大自己的政治人脉,将革命的道路越走越宽。
在毛主席心中,杨昌济是一位学贯古今,融汇中西,思想开明的导师,他这颗无人知晓的小草能长成参天大树,与杨老师的引导密不可分。可以说,杨昌济是毛泽东人生导师中最重要的一位贵人。
当章士钊见到毛泽东后,由于有之前杨昌济的推荐,加上自身的了解和亲自观察,知道此人深俱领国之气象,因此只是简单的问:“要多少?”
毛泽东说:“两万。”
章士钊没有迟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毛泽东的请求。
这里也能看出章士钊交友很慎重,但一旦确定对方孺子可教,有大才本色,就会大力支持其发展与进步,不然一个25岁的普通年轻人怎么能借到到章士钊这样有深厚背景的社会名流的资金呢。
接着,章士钊便开始落实他的承诺,在工商各界呼吁捐款,很快便筹集到了2万银元之巨。2万元是什么概念,当年,毛主席的月薪是8元,2万元能买5套北京四合院还多,可见章士钊在各界的影响力。
毛泽东拿到这笔巨款后,一部分发给了即将出国勤工俭学的学生,另一部分用作在湖南进行革命活动的本钱,而本人并未拿一分一毫来作私用。
后来,在重庆谈判期间,毛主席又见到章士钊先生,再次对当年的雪中送炭之事表示衷心感谢。
1963年,章士钊的女儿章含之已经是毛主席的英语老师了,在靠近年关时,毛主席又向章含之提起此事,将这笔借款的前因后果告知她,表示一定要还清这笔钱,从当年春节开始每年都还2000元。
章士钊后来听女儿说了此事,不禁感叹:“四十多年过去了,毛主席还记得这件事啊。”
但是父女俩并未继续关注此事。到了春节那天,毛主席果然派人送来了2000元。章先生看到事已至此,便对女儿章含之说:“这笔钱是当时社会各界爱国人士捐助的,不是我个人的。”就是希望主席以后不要再还了。
章含之将父亲的话转告给毛主席,毛主席却说:
“他给我们共产党的帮助,哪里是我能用人民币能偿还得了的呢?你告诉他,我毛泽东说的,欠的帐无论如何要还的,这个钱是从稿费中抽的。”
之后,毛主席连续十年,在春节初二这一天,都将2000元送到章先生家里。
到了1973年,毛主席已经将本金还完了,他又派人告诉章士钊先生,意思是:“时间太长了,光还本金是不合适的,利息也要还,只要先生还健在,就一直还着。”
章士钊越发不好意思了,但是主席的性格他也很清楚,说过的话一定会算数,挡也挡不住呀。不过可惜,当年7月份,章士钊先生就不幸离世了,毛主席落泪了:“行老啊行老,钱还没还完,你倒先走了。”
毛主席第一次借钱就讲到这里,下面接着讲第二次借钱,这次的债主是宋庆龄,又是一个不一般的人物,大家好好看。
借而不语——宋庆龄
毛主席向宋庆龄借钱的事发生在红军长征结束后。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连番血战,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和自然条件的严酷考验,终于在甘肃会宁会师,完成2万5千里长征,达到了战略转移的目的。
此时的红军,一方面,虽然人员损失很大,但终于可以好好地休养生息,以此壮大自己的队伍,但另一方面,鉴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展开了更为疯狂的侵略,红军又担负起了抗日的历史责任。
由于陕北抗日条件非常艰苦,人民军队同时还要防范国民党部队的骚扰,在各种压力下,1936年秋,毛主席给宋庆龄写信,希望能够借5万元。
宋庆龄女士是民国之父孙中山先生的妻子,一直跟随孙中山先生进行革命救国运动,是孙中山革命理想的坚定支持者。
但1925年孙中山先生去世,使国民党失去了坚定的革命领导者,群龙无首,必生异心。
1927年蒋介石叛变,共产党和国民党中追随孙中山革命理想的人士遭到迫害和打击,面对强大的反动力量,宋庆龄只好暂避锋芒,选择流亡海外,在苏联飘零过活。
1931年宋庆龄回国。
宋庆龄在蒋介石叛变之前与共产党并肩作战,在共事中逐渐加深了对共产党的认识,逐渐认同共产党的革命理想和政策方针,又亲眼目睹蒋介石集团对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的屡次围剿,国民党的斑斑劣迹促使她更加倾向于选择支持共产党,随时准备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
所以此时,对于毛主席的求助信,宋庆龄理解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基于共同的革命信念,没有过多犹豫,而是积极筹措资金。
可是5万银元并不是个小数目,因为宋庆龄在孙中山去世后也是靠着一点抚恤金在生活,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监视打压,经济非常拮据。
其实,她可以通过宋子文筹钱,这也是毛主席的意思,但宋庆龄与其弟因政见不同没能站在一个战壕里,于是决定变卖自己的家产筹钱。
首先宋庆龄拿出了孙中山去世后的全部抚恤金,同时卖掉了自己名下的唯一一座公寓,总共筹得5万美金,并寄给了中央,她这也是在帮孙中山实现革命理想。
在毛主席最艰难的时候,宋庆龄不顾国民党的反对和迫害,义无反顾地支持共产党的革命事业,这份心使毛主席和党中央极为感动。
把钱寄给毛主席后,在此后的日子里,宋庆龄再也没有提过这笔钱的来源,也没说过归还的事情。更让毛主席感动的是,除了这笔钱,宋庆龄还经常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来提供其他物质帮助,帮助共产党部队解决了不少困难。
1937年8月,日军攻占上海,毛主席等共产党领导人十分关心宋庆龄的个人安危,多次致电,请她及时离开,宋庆龄很快去了香港。
毛主席与宋庆龄在救国救民运动中形成的革命友谊越来越深,在往后的革命岁月里,他们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宋庆龄这笔钱的来源一直都没给毛主席说过,直到33年后的一次交谈,毛主席才了解到这笔钱的来源,心中大为感动。
这是毛主席第二次借钱,接下来,我们说说第三次借钱的事情,这事发生在长征过程中。
长征中的借条——徐海东
1935年,中央红军率先到达陕北,长征路上的天灾人祸重创了红军的力量,加上即将过冬,战士们人困马乏,缺衣少食,再这样下去,红军就会继续减员。毛主席想来想去,还是向兄弟部队徐海东的红二十五军张口了,想借一千大洋。
然而这个口也不好开,这就要说一些之前的事情了。
红二十五军属于红四方面军,而红四方面军属于张国焘领导,但张国焘党性比较差,军阀思想严重,依仗四方面军人数众多,就野心膨胀。
中央红军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竭力维护红军在整体上的团结,但最终失败。
1935年9月9日,毛泽东等人北上,张国焘等人南下,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中央红军仍然成功到达陕北,一同到达的还有徐海东的部队。
同是兄弟部队,但毕竟有隔阂,更要命的是,毛泽东和徐海东根本就没见过面,为了借钱,身为中央核心领导的毛泽东不惜放下身段亲自写信,连数目都写的那么少。
设身处地的想想,这也是不得而为之,为了革命大局,革命兄弟部队能多帮一把是一把吧,自己受点委屈又有什么关系,。
然而,即使是这样,还要看徐海东是否“不忘初心”。
面对中央红军的困难,历史还是选择站在毛主席这一边。徐海东的选择是服从中央的领导,再次展现了危难关头共产党人上下同心的革命本色和钢铁意志。
毛泽东的信是这样写的:
“海东同志:您好!因红军过冬吃、穿出现困难,特向你借一千元。”
收到毛泽东的亲笔信后,徐海东没有迟疑,立马找到负责部队后勤物资的查国桢办理。
他问:“咱们还有多少大洋?”
查国桢说:“额,还有7000多块。”
徐海东铿锵有力地说:“咱们留2000块,剩下的全部给中央送去!”
查国桢作为红二十五军的总会计师,是个精打细算的人。按理说,首长的要求他是没理由反对的,但是他还是站在红二十五军的立场上说话。
查国桢接着说:“就要入冬了,咱们的战士,马匹,各个方面都需要钱啊,别说2000块,就是全留下来也不够用啊。咱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呀!”
徐海东说:
“我知道咱们的日子也不好过,这些钱也不够咱们用,但眼下党中央一定是遇到了更大的困难,我们红二十五军是长征中唯一没有减员的,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困难,应该更多地为毛主席他们多想想,帮助党中央渡过难关。”
毕竟是从血与火中走出来的革命战士,经得起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查国桢目光坚毅地点了点头,说:“我服从党中央的命令!”
过了一天,徐海东就派人把5000多大洋送到了中央红军办事处,接收的杨至成说:“这下中央红军可有救了,徐海东真是个同甘共苦的好同志啊!”
渡过难关的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无不感激涕零,都说这是久旱逢甘露,千里送鹅毛啊。
建国之后,毛主席想起这一段往事,总是感慨地说:“多亏了徐海东那5000块大洋啊!”
毛主席一生很少谈钱,他主要的借钱故事就是这三次,其实还有一次,只不过这次的债主是个不出名的人,因此没有人关心这个事儿,我们也来小觑一下。
为革命行贿敌人——团坊的看守
毛主席一生确实有过几次差点被俘虏的经历,而且是敌人都认识他,但都是有惊无险,最终化险为夷,然而有一次是他真被俘虏了,但万幸的是敌人不认识他,命运有时就是这么爱开玩笑。
此事发生于秋收起义期间。
1927年在水稻秋收期间,毛主席被委派到湖南领导起义。起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保证起义成功,毛主席要经常在安源和株洲之间往返,以便协调各地的武装力量统一行动。
那时候正是敌强我弱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镇压革命,消灭各地的武装起义势力,在交通要道设卡搜捕革命志士。
那会儿国民党收买了很多非正式武装,和地方武装差不多,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叫“恐怖组织”。这帮恐怖分子整天啥事不干,专门抓共产党员,他们总是以莫须有的罪名肆意抓人。
9月9日这一天,秋收起义在湖南和江西交界处爆发了,毛主席急匆匆赶往此地,在途经浏阳张家坊时,不幸被当地的团防局抓获。
在敌人审问他时,毛主席不仅给自己瞎编了个名字,还说自己是走亲戚的,只是路过此地而已。
敌人将信将疑,但不敢轻易放过毛主席,按照蒋委员长“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精神,决定将他与一帮俘虏一起带回总部,一起处决。
作为秋收起义的领导者,在这节骨眼上是不能出任何问题的,否则起义必然失败。然而他现在深陷敌营,必须想办法逃出去。
于是趁着押送队伍还没走到敌人老窝,毛主席急中生智,看着旁边一个穿着打扮像富家子弟的哥们,觉得应该是个有钱的主,于是试探着借了几十块钱,将后来周星驰演的《国产凌凌漆》那段被押往刑场的桥段活生生地又演了一遍(这里得说清楚,毛主席是原创的,笔者猜周星驰里的那个桥段是改编自毛主席的故事)。
然而现实就是现实,那些士兵同意释放他,但那个队长不是个省油的灯,就是不同意,毛主席决定跑。
眼看还差几百米就到刑场了,毛主席看准时机撒腿就跑,那些狗腿子赶紧拼命的在后边追。
要说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得天时地利人和相互配合。毛主席跑呀跑,跑到一个高坡上,而前面是一个水塘,周围的水草长得比人都高,没路了。但天无绝人之路,毛主席一溜烟钻进草丛里躲了起来。
那时候天快黑了,黑灯瞎火的,国民党的狗腿子们发动了一帮农民在那里瞎折腾。
据毛主席后来说,好几次,他在草丛里和那帮人的衣服都挨到一起了,但也许是天意,这帮人就是找不到他,忙了一阵子后找不着人也就放弃了。
毛主席见没了动静,赶紧在夜色的掩护下,连鞋都没穿,跑了。
毛主席逃跑的一路上看似很狼狈,但由于那一片是山区,群众基础很好,毛主席还在路上和一个农民交了朋友,那个农民给他提供了一个住处,总算不太委屈,让毛主席有吃有喝。毛主席最终安全到达了农民赤卫队那里。
结语
毛主席一生运筹帷幄,一次次在革命的紧要关头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像反围剿、遵义会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抗美援朝,每一次重大的历史抉择都是他带领党中央集体做出的,而像借钱这种小事只能算作他叱咤风云革命生涯中的小插曲,但不论大事还是小事,他的目的都是为了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
世易时移,今天的世界仍然不安宁,仍然有战争,有动荡,想必很多中国人都记得那副叙利亚驻联合国代表巴沙尔·贾法里在联合国会议室无可奈何地紧握双拳,低头不语的照片,这就是弱国无外交的表现,几百年过去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还是没变。
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革命与战争的普通人今天能生活在一个和平安宁的国度,是因为毛主席他们在革命战争那个年代坚强不屈,团结一致的替我们走过了最难走的那一段革命之路,给我们的发展和强大提供了强大的根基。
而,吾辈当更强!不是吗?
阅读剩余 83%原创文章,作者:DEEVX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eidanyezhu.com/a/32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