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物质享受(形容吃素静心的句子)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人生在世,难逃吃穿二字。纵观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民族独特的“吃”的文化。

在这样辉煌灿烂的饮食文化下,经过一番“油盐酱醋茶,煎炒烹炸溜”的中国手艺,便能将许多名扬中外的传统特色美食呈上人们的餐桌,如水饺、麻婆豆腐、红烧肉等等,色香味俱全,听着就让人垂涎三尺。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民已不再是那个食不果腹的时代。现今,已经司空见惯了山珍海味的人们更倾向于吃素食和一些绿色有机的食品。

一方面,吃素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长期吃荤会引发高血压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相比之下,素食则更加有益于身体健康,能降低癌症的发生率,更有助于延年益寿。因此,当下中国的素食之风十分盛行。

值得一提的是,处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第三个高峰期的宋代,也像今天一样十分流行素食文化,且当时士大夫一族还是忠实的“素食主义者”,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抛弃物质享受,追求精神粮食,宋朝士大夫吃素,是一种精神的升华

一、宋朝士大夫热衷于吃素

01.素食成为独立菜系,出现了专门的素食餐馆

作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高峰期之一,宋代在餐饮制度和烹饪技艺等方面都起到了关键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宋代素食之风甚是流行,在那个时期,素食就像我们今天的鲁、川、粤等八大菜系一样,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菜系,并且在大街小巷出现了专门的素食餐馆。

在宋代,有一种店铺类型名为素分茶,是专门售卖素食品的场所,即为素食店。这种素食店制作素食速度很快,就像现在的快餐店。

“每遇斋会,凡饮食茶果,动使器皿,虽五百分,莫不咄嗟而辨。”这里记载的是,每每到了斋会,大相国寺都会在这里订购斋食,因为素分茶的素食制作精良,且方便快捷,因此也受到当时人们的喜爱。这些素食餐馆里专卖素食,长此以往,使得素食成为了宋王朝时期区别于北食、南食、川味的独立菜系。

抛弃物质享受,追求精神粮食,宋朝士大夫吃素,是一种精神的升华

02.饮食结构增加素食成分,素食成分艺术化

说到宋代素食文化承上启下,就不得不提到宋代素菜的经典之作——仿荤素菜。

仿荤素菜,顾名思义,就是用素菜伪装荤菜。

《山家清供》中就曾记载宋代经典以素为荤的食品:假煎肉、假煎鱼等。厨师将素食原料加工成和荤菜一样的形状,甚至在颜色、口感与荤菜极为相似,但实际上与肉类没半点关系,穿上荤菜外衣的素菜们足以用这种以假乱真的方式来“骗骗胃”。

这种菜的做法比较容易,但也需要一定的技艺水平。比如知名仿荤菜“假煎肉”的做法:主要是通过用花椒油和酒炒的烹饪方式,将切好的葫芦和面筋分别加料,再用油煎至熟透。这样做出来的葫芦和面筋不仅在视觉上,味道也足以以假乱真。

诸如此类的仿荤素菜使食客们感到十分新奇有趣,因此倍受人们的欢迎,在宋代很是流行。

抛弃物质享受,追求精神粮食,宋朝士大夫吃素,是一种精神的升华

03.士大夫为表达对于素食的赞美写就素食著作

宋代的士大夫们是素食的狂热粉丝,他们极力推崇素食,像苏轼、黄庭坚、陆游等都曾为素食主义的“疯狂打call”。

苏轼曾言:“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句话深刻表达了他对蔬食的热爱,流传至今。名篇《菜羹赋》更是他推崇素食的真实写照。

更有甚者,为了给素食主义“打call”,向更多的人“安利”素食,让世人都了解到素食的美妙,专门为素食著书立说。最典型的人物便是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

他可谓是素食主义的“头号迷弟”。曾作《食笋十韵》一诗:“一束酬千金,掉头不肯卖”,表达了其对素菜的极尽热爱;后来,他又将对素食的喜爱上升到了“淡泊名利”的精神高度,与道德政治相联系,认为食素是一种严于律己的态度,正所谓“近取诸身,推知可以治天下”,此谓见微而知著。

除此之外,宋代还出现了一系列关于饮馔的著作,如林洪的《山家清供》,正是素食著作中的典范,记录了各种各样的山间蔬菜以及烹饪方法,是宋代殿堂级的“食谱”。这类书籍以素食为中心,记述了宋人的食素崇素之风,为中华饮食文化史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笔。

抛弃物质享受,追求精神粮食,宋朝士大夫吃素,是一种精神的升华

二、宋朝士大夫为什么热衷于吃素呢?

01.士大夫深受儒家的素食观的影响,特殊时期必须食素

为什么宋朝的士大夫那么热衷于吃素呢?其中有一个原因,受儒学影响,士大夫在许多特殊时期必须吃素,长此以往,吃素也就变成了他们的一种习惯。

士大夫在人生的两个时期时不可不吃素,一是服丧,二是斋戒,尤其以服丧为主。

《弟子规》中这样写道:“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指的是君子家中丁忧服丧期间,生活要力求简朴,常常为父母哭泣,在饮食上要断绝饮酒,也不可吃荤食,服丧三年内,这些规则都不可违背,方为孝顺。

古时重孝,士大夫们为彰显自己的孝心与孝行,很多人就会终生食素的方式来缅怀已故双亲。且服丧期间亦需要斋戒,因此素食观在儒家思想的推动下,在士大夫群体中根深蒂固。

抛弃物质享受,追求精神粮食,宋朝士大夫吃素,是一种精神的升华

02.士大夫的最高领导者对于素食的大力推崇

宋朝士大夫热衷吃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来源于最高统治者对素食的大力推崇。

宋代帝王推崇佛教,从太祖起就致力于恢复唐代佛教的繁荣,故而 “诸路府寺院,经显德二年停废者勿复置,当废未毁者存之”。佛教每逢初一、十五便要斋戒,以反省过去半月内的修行是否合乎戒律,吃素是为了净心,为自己犯过的罪忏悔。统治者推崇佛教,自然而然也就推崇素食。

宋代统治者宣传素食主义,如宋太祖赵匡胤、宋仁宗赵祯都曾为此以身作则。

他们每逢在盛大的节日里都会吃素,也会准备素食宴会邀请王公大臣们参加;在每年祭祀祈福时,也遵从佛教的素食祭祀观。在祭祀前会沐浴斋戒,吃素三日,以求用真诚之心来感动神明,保佑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统治者的推崇,使得民间纷纷效仿,像士大夫这样的政治群体,更是唯君王马首是瞻,必然十分热衷于吃素。

抛弃物质享受,追求精神粮食,宋朝士大夫吃素,是一种精神的升华

03.士大夫对于吃素的热爱是精神追求

宋代士大夫热衷吃素的最关键原因,并不在于任何外力的强迫和对君王追捧。对他们来说,之所以热衷吃素,是因为这是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精神丰满的追求的一种体现。

对宋代的士大夫来说,他们深深体悟何谓“成由勤俭败由奢”,他们主张节俭,倡导养生,认为“食无精粝,饥皆适口”,因此对他们来说,素食是兼顾节俭和养生的不二选择。

如南宋的著名词人陆游,他一生壮志难酬,曾作“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但却十分高寿。这源自于他喜食素食,倡导养生,并且为人十分勤俭。“松芥可裺芹可羹”,这种对素食的喜爱从他很多诗句中就可以体现。

像清代《围炉夜话》中所谈到的:“粗粝能甘, 必是有为之士, 纷华不染, 方称杰出之才”,只有能甘粗粝之人,才是真正有高尚情操之人,必将成大器。

这一时期的士大夫已不再那般重口腹之欲,他们早已不再是那个“肉食者鄙”时代的形象了,在宋代,他们已经学会用生活起居和饮食上的简朴,来表达淡泊明志的情操和内心的宁静致远。

抛弃物质享受,追求精神粮食,宋朝士大夫吃素,是一种精神的升华

三、结语

宋代,素食文化在社会风靡一时。在这样推崇素食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宋代出现了素食餐馆,创造出了仿荤类食品,甚至有人专门撰写素食书籍,这使得宋代的饮食文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促使百姓荤素搭配营养均衡,饮食结构更加合理。

推动人们从“吃”的表面理解探索到“为什么这么吃”的深层次思考,人们日益注重食品本身的艺术化倾向,从吃饱、吃好的需求日益演变为吃的健康、吃的放心。因此,宋代的素食主义的流行,亦是当时“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 不在世间,而在心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抛弃物质享受,追求精神粮食,宋朝士大夫吃素,是一种精神的升华

无论是宋代还是21世纪的今天,食素,都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文化理念。这种渴望回归自然、回归健康,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的美好愿景,值得我们的社会提倡,也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践行。所以,今天你食素了没?

阅读剩余 62%

原创文章,作者:BZRTVP,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eidanyezhu.com/a/31429.html

(0)
BZRTVP的头像BZRTVP
上一篇 2025-02-26
下一篇 2025-02-2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