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敕下尽骑驴(形容骑马潇洒的句子)

#新作者扶植计划 第二期#

贾岛在驴背上琢磨诗,是推好呢还是敲好呢,一不留神冲撞了韩愈的仪仗……

今年敕下尽骑驴,短轴长鞦滿九衢——驴背上的中国文化

自古以来的中国人爱马的多,喜欢驴的少。从长相上来说,驴长得憨厚老实,没有马俊秀,也不像骡子一样,吃苦耐劳、彪悍,干起活来慢吞吞,也根本没有给人当宠物的精神愉悦,但就是这种看上去似乎并不受人喜欢的坐骑,却和中国古代的诗歌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在古代中国文人最喜欢驴这种坐骑,唐代的孟浩然,李白,杜甫都曾经有过骑驴的故事,有诗曰:【又不见,雪中骑驴孟浩然,皱眉吟诗肩耸山】他们的形象似乎已经和这种动物紧紧的联系到一起了。

今年敕下尽骑驴,短轴长鞦滿九衢——驴背上的中国文化

并且在我们业务教育的课本里也有贾岛在背上推敲文字,李贺骑着驴寻觅诗句的故事。不过最早将驴和文人联系在一起的,还是要追溯到南朝的《世说新语》。这本书中记载在南朝有一个有才华的文人王粲,非常爱驴,并且有个特殊的癖好,他喜欢听驴在耳边叫唤,在他去世之后,魏文帝曹丕非常悲痛,想起他平日里的爱好,竟然和前来吊唁的人,每个人都学了一声驴叫,来表达对这个文人的悼念,而西晋也有一个这样喜欢听驴叫学驴叫的文学家孙楚,他的一个朋友去世之后,在丧礼上孙楚也学了几声驴叫,以此来表达自己失去朋友的悲痛。

今年敕下尽骑驴,短轴长鞦滿九衢——驴背上的中国文化

介绍了这么多,大家应该能想象到驴和中国文人中国文化之间的联系有多么紧密了,这并不是无缘无故的一项奇特爱好,驴能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创作者的宠儿,不外乎两个点,第1个点在于驴的浅层含义,驴温顺,价格便宜,而第2个点则在深层含义上,有很不少人觉得驴是代表他们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标志。

一、浅层意义。

1.在驴身上文学创作更稳当

驴在古代的牲畜里面有着极为明显的特点。不管是外出跋涉还是在田野里面散步,驴都是同一个工作状态,低着头,不急不慢地闲庭信步,这个生活状态是不是也和不少文人平时创作的神态相对应证了呢?

今年敕下尽骑驴,短轴长鞦滿九衢——驴背上的中国文化

驴还有一个让人喜欢的外在特点,那就是它走起路来较为稳当,咱们不会骑马的人也看过其他人骑马的影像,马在奔跑起来速度虽然快,但是上下颠簸十分严重,平时要遐想文思看书推敲的文人,怎么能在这样一个激荡的运动过程中宁静自己的心神呢?很多人都说过一个老话叫老马识途,但在这个故事里面有人却忽略了驴其实也是可以认路的,因此文人们骑着驴外出,看看风景是完全不用担心迷路失踪的

今年敕下尽骑驴,短轴长鞦滿九衢——驴背上的中国文化

文人喜欢驴,因为驴走起路来,细细碎碎的不紧不慢,文人坐在驴背上,可以一边看着沿途的景色,一边想着如何提笔作诗,提笔作词。有个成语叫做走马观花,马速度太快,总让人忽略到生活中的细节,驴就不同了,悠然又细致,可以给人一个从容的精神状态。有不少文学家就在驴背上用自己的感慨思考出了有关于美,有关于社会关于人生的不少哲理。

速度慢吞吞的坐骑才能给人观察环境的时间,才能给人培养灵感的空间,宋代的孙光宪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诗人郑棨和自己的朋友对话,朋友问他这两天是否有写诗,而他笑着回答说,我的诗就在风雪的驴背上,从这里怎么能写得出诗来呢?而诗鬼李贺也是喜欢拿着一个小背囊在路边骑着驴慢慢的行走,看见风景给了自己灵感,立刻就写上一句放到行囊里。

今年敕下尽骑驴,短轴长鞦滿九衢——驴背上的中国文化

2.驴性情温顺不操心

在平常生活里,驴性格要温顺老实的多在。和马一起赶路,马动不动就要拿着鞭子抽打,有的时候犯懒了,还要狠狠的揍上一顿,但是驴就不会有这个问题,驴是老实忠厚的伙伴。在人睡着了之后,马可能会感觉到工作的停滞,也会趁机偷懒,但是驴就是一直闷头往前走着,丝毫不在乎背上的主人什么状态。柳宗元曾经拿着一篇故事嘲笑过驴这种一根筋不懂得转弯的性格,但驴就是这种状态才招得文人喜欢的。

3.驴价格便宜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价格,在古代一匹马价格不菲,军队在非战争年代也很难养得起大批行军的战马。就算是普通的大户,家里的马匹突然出现问题,生病去世数量出现亏空,也很难拿钱补上新的,更不用说这些经常穷困潦倒的文人了,他们怎么可能买得起优秀骏马呢。但虽然没有钱,该出行还是要出行的,只不过找了一个更为适合他们出行状态的“平价替代品”。

二、深层意义

1.驴与达官贵人的马形成对比彰显文人清高

驴有着一双像马一样的耳朵,但是个性以及体力都没有办法和马相提并论,在秦汉时期就有人叫驴为“蹇驴”,总也看出当时人们对于这一动物的不了解以及不重视。在秦汉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还是大开大合的,追求魏晋风流这种精神愉悦的人还是少数。

今年敕下尽骑驴,短轴长鞦滿九衢——驴背上的中国文化

魏晋时期人真正地觉醒了自我看透了黑暗社会,寄情于山水,风流任性,崇尚自然,这种生活态度以及处事哲学,与骑在驴背上潇洒开阔文人精神不谋而合。因此魏晋时期的许多文学作品有不少是在驴背上形成的。这些人瞧不上效力于朝廷的因缘显贵,和官员显贵坐骑相对的驴自然就成了他们最喜欢的坐骑选择。骑马的人往往心中得意快意无比,但是官场上黑暗重重皆是陷阱,骑马虽然能够得到一时的畅快,但是如果一有失误,就会跌入万劫不复之地。

今年敕下尽骑驴,短轴长鞦滿九衢——驴背上的中国文化

而骑驴的人虽然生活贫困,但好在生活中自由稳当,追求自我的文人瞧不上达官贵人独享的马匹,牵着一匹属于自己的小毛驴悠哉寄情于山水之间的景象也是魏晋年代极具代表性,极具概括性的画面。

真山民诗的末句写道,【劝君劝君但骑驴,行路稳,姑徐徐。九折畏途鞭快马,年来曾覆几人车。】这个句子也是不愿意走入官场文人的心声。

今年敕下尽骑驴,短轴长鞦滿九衢——驴背上的中国文化

2.驴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颇有渊源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记载之中,驴和本土产生的宗教道教总是有着不解之缘,老子走出函谷关骑的就是一匹小毛驴儿。传说中张果老在山东地区留下来的行迹踪迹,也是几个驴的脚印,唐代的诗句中,沙野先生这一道教人物也曾经多次带着自己的小白驴到处游玩。似乎每个道士身边都必须伴随着一匹或憨厚或乖巧的毛驴,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因为道教本身的文化思想,就和骑驴这股子贫穷恬淡,看破一切,又不愿意为世俗所低头的精神相契合了。唐代的道士收入也不高,看上去也都是仙风道骨,颇有修为的,如果这种道是随身牵着一匹肆意的骏马,那这个是道士身上道教文化的氛围就会减轻很多。

今年敕下尽骑驴,短轴长鞦滿九衢——驴背上的中国文化

可以说在道教文化之中,骑驴成了一种文化指向,并不单纯是一个交通工具,驴身上还寄托了道教人对于世俗的思考以及对用云淡风轻生活状态的追求。

3.文人给驴形象注入自己的思想内涵

在一开始驴身上就带着一股野的气味,声音难听,喜欢嘶吼,但相反的是驴更有着一股忠厚老实的性格,但由于其诡异的叫声以及不太美观的形象,驴总是不受达官贵人的喜爱。

许多人喜欢驴,并不是单纯喜欢这一种动物,或是喜欢这一只个体,他们喜欢驴,单纯的是因为他们给驴身上附加了一部分有关于自己的价值,中国文化人的价值,有的人通过学驴叫来唱挽歌表达自己的哀悼,虽然看上怪异但是却更加的朴素真挚,哀悼的人把自己失去朋友的同情,自己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亲密程度,放在驴的意象上,他们可能喜欢的并不只是哪一头,个别有名字的驴,他们喜欢的是这一个物种群体。

今年敕下尽骑驴,短轴长鞦滿九衢——驴背上的中国文化

而魏晋时期,阮籍和驴之间又有了一段不解之缘,阮籍是喜欢驴的人,不管是去哪个郡县,必须要牵着一头自己最熟悉的坐骑。而阮籍大家都知道是那个年代出了名字,弹得一手好琴,写的一首好字,潇洒无比。在被迫加入官场之后,阮籍也是骑着毛驴上路,在任上就待了10天,他似乎没有一点贪污腐败徇私舞弊,倾诉了风气之后,便骑着驴悠悠离去,李白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来称赞他,“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剖竹十日间,一朝风化清。偶来拂衣去,谁测主人情。”而这个时期,他也把自己的精神特点加注在了这个坐骑身上,驴彻底成了表现名人风流,表现名人淡泊名利的“见证者”。

今年敕下尽骑驴,短轴长鞦滿九衢——驴背上的中国文化

其实也不只是魏晋时期的才子们喜欢驴这一动物,在宋朝时期,袁淑写称驴为”庐山公”。文章中写完了对驴的褒奖之词,感觉骑马似乎都没有吸引力。

除了魏晋时期的才子之外,八大山人 也就是明末的那个画家就常常把自己叫做石女,但在自称之后,他就再也没有拿起笔来画过女子。

正如知识和品位,不能通过肉体传播,写到情欲的世界,文人墨客为驴子静心构建的文化内涵,就一点派不上用场。还是骏马所代表的富贵与精力,更具直接美感。

今年敕下尽骑驴,短轴长鞦滿九衢——驴背上的中国文化

结语:驴是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历程中,一直起着一个支持的作用支撑的作用,驴子在某些程度上更能代表平民百姓的价值选择,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也能促进人们对社会问题的这些思考。和马比较起来,驴子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种人的身份,这些人虽然不能像埋头种地换取生存资源的农民一样只为生活,更不能低头委身于红尘俗物,这就是驴背上中国文人的价值可贵了。

阅读剩余 62%

原创文章,作者:RFNDJ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eidanyezhu.com/a/28413.html

(0)
RFNDJY的头像RFNDJY
上一篇 2025-01-24
下一篇 2025-01-2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