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一致增长理论框架下建立土地经济模型,研究不同所有制形式对长期经济均衡的影响。模型指出:在允许土地自由交易的私有制经济中,土地逐渐集中到少部分人手中;技术进步所引致的收入增加主要增加土地拥有者的财富和消费;无地劳动者的生活将始终维持在生存的边际水平。不允许交易所有权的公有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可以确保基本的社会公平,但在无承包制的集体所有制经济中,人口容易过度增长,因此需进行外生人口约束。模型结论表明:集体所有承包制为基础的制度形式的长期福利和增长效应严格优于以私有制和纯粹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形式。
关键词:所有制结构 长期增长 土地经济模型
JEL分类:E02 P26 P21 P14
一、引言
在当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如何改革是许多人关注的热点问题。现在大多数研究都集中于对实际操作层面的讨论,例如土地如何实现确权流转?流转后,失地农民何以为生?城市化后的农民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城市有没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支撑?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毫无疑问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关于土地制度本身的进一步深入的讨论则非常不足。
几千年来,中国农村不断重复着在私有制前提下,土地不断被“均田”到大多数人手中,然后又逐渐“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形成地主阶级和农奴阶级的分化过程。由此不难发现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即:在私有制下,由于个体异质性的存在,这种分化是必然的。但关键问题是,这样分化的结果是否是有效的,即是否有利于促进长期发展,或长期经济增长。其次,新中国建国以来,农村土地经历了一系列在土地公有制前提下的改革,从小组合作形式,到初级社、高级社,以及后来的人民公社等,由于种种弊端的存在,最后才收敛到“村级集体所有制形式”。这一实践发展的过程证明土地公有化大规模生产并没有有效提升生产率,而是1978年前后逐步推行的集体所有制形式下的各种承包制大大激发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而,现行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逐步摸索、不断改良进化出来的一种制度形式,是在否定了私有制和纯粹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本质上属于“混合”所有制形态的新形式。但关于这种形式的理论研究还很不充分,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这种集体所有使用权承包的形式是否有长期的发展优势?其内在的逻辑和机制是怎样的?
农业经济领域的学者们很少会去思考长期增长效应的问题,而增长理论领域的学者们又很少思考农业经济的问题,因此关于上述问题很少有人去研究。本文试图使用增长理论的模型来分析这些问题。本文的基本思路是:(1)私有制不利于长期增长,原因是在私有制下,土地等财富逐步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当集中达到一定程度,将限制多数人的生产创造的积极性和活力,从而制约长期增长动力的发展。(2)集体所有制下的管理使用权承包制既有利于促进生产积极性,也有利于避免财富过度集中。因为在集体所有制下,每一代新生的人口都可以等量地获得一份集体所有的土地或财富,以确保其基本的生存所需资料的来源,在这样平等的起跑线上,个体差异形成的当期的财富差异是有限的。无论个体家庭遗留的财富差距有多大,新生代也只能获得一样的土地,无论个体家庭历史上有多穷,新生的个体也可以获得同样的土地维持生存,新生代的财富取决于新生代的努力程度,总体来看,不会造成长期的巨大的财富积累的差距。这正是这种制度形式的潜在的发展优势。
当然上述逻辑还有待从理论上进一步论证。这一工作的意义并仅仅不局限于对农村土地制度的探讨,还可以在当前的实际发展中向更广泛的领域进行推广:当把土地理解为广义的资本形式时,工业经济时代的资本经济发展的规律与农经时代的土地经济发展的规律为什么不可以有类似的所有制方面的理论?毕竟,在中国农村人口仍占有绝大多数比例和农村土地占有绝大多数国土面积的情形下,农村集体土地经济发展的长期最优模式的理论研究仍将在很久的时间,甚至是永远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本文也意在给关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学者们提出一个不同的思考的角度,以避免总把注意力集中于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涉及长期发展方向的问题才是最要紧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为了方便比较研究不同制度形式的长期发展优势,我们需要建立基本一致的模型框架,假定在相同的偏好和技术等条件下,分别假定满足不同的土地制度形式,然后比较其长期均衡水平的差异。现有的现代增长模型理论中,极少有关于土地制度的分析,但我们可以参考关于财产权制度的研究,这一思路是受Lucas(1998)的启发。研究关于财产权制度的文献发现,不少研究把财产权作为一种变量引入到增长模型中,但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比较牵强。比较值得肯定的研究只有Lucas的思路:在基本相似的模型中,研究在仅有财产权制度形式差异的情况下的长期均衡水平的差异。但Lucas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研究有和没有财产权制度保护的差异,我们的研究重点在于讨论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私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等)对于长期增长的影响,这与Lucas的关注点完全不同。在技术上也有很大不同,Lucas仅在人口出生率n恒等于1的特定情况下研究,我们在人口内生的机制下进行研究。
本文研究选择土地经济的基本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1)当前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讨论很多,预期也很多,我们希望聚焦于土地相关问题的讨论;(2)土地是所有财富形式中,唯一的具有永恒不变实际价值流的终极财富形式,其他财富资产都没有土地的价值永恒性和实际价值流的持续不变性,因而都仅有短期或相对价值。从人类长期发展需要,和从对于子孙后代的远期价值意义的角度,仅有土地是真正至关重要的;(3)土地至今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空间和依据。也就是说,土地经济所代表的意义并不局限于土地经济本身。为了简洁和不增加太多计算的复杂性,我们的讨论仅引入单一资产形式——土地。作为一种探索,我们希望后续的研究可以把资本嵌入到模型中,分析资本和土地并存的经济特征。
本文下面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建立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模型,分析长期均衡的人口、消费;第三部分建立一个私有制经济均衡模型,分析长期均衡结果,并与第二部分的结果进行比较;第四部分比较研究私有制和公有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结果的差异;第五部分进行总结。
二、基本土地经济均衡
因而不会出现个体家庭之间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巨大差异(至少不会出现最根本的财富形式——土地的集中化)。所以在异质性条件下,两种制度形式下的经济初期均衡的最大的区别不在于生产效率的差异,而在于财富分配公平性的差异。当这种差异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两种制度形式下的经济均衡的产出水平也会出现差异:在私有制经济中,土地的过度集中和财富分配差异不断积累,导致资本逐步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根据经典的收入分配倒U型理论,过度的财富集中会最终引致总体社会产出水平的下降,即生产效率的降低。但在集体所有承包制经济中,因为可以有效避免财富、土地等的过度集中,从长远看存在保持长期发展效率的潜在优势。由此,我们有进一步的推论:
推论4:在异质性假设下,集体所有承包制经济长期均衡产出水平优于私有制经济。
所以,综上所述,总体比较结果为:以集体所有承包制为基础的制度形式的长期福利和增长效应严格优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形式和纯粹公有制经济的制度形式。
五、小结
本文建立土地经济模型研究财产所有制形式对长期均衡状态的影响。模型经济结论指出:在允许土地自由交易的私有制经济中,土地逐渐集中到部分人手中,多数劳动者最终丧失土地。在这种情况下,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所引致的收入增加主要增加土地拥有者的财富和消费,无地劳动者无法获得社会进步的成果,且无地劳动者将始终生活在维持生存的边际水平。这种状态是不利于长期发展的。过度的收入差距引致长期增长率下降的结论已经被很多研究所证明。在社会主义集体所有承包制经济中,每代新生的个体都可以平均获得等量的土地,从而确保基本的社会主义公平和弱势群体基本的生存资料保障。在土地使用权承包制的集体所有制经济中,个体生产积极性同私有制经济中一样得到激励,从而实现较高的生产效率。因而,承包制下的集体所有制经济不但能够有效避免纯粹私有制经济中土地财富过度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又可以有效激励个体充分发挥生产效率。所以社会主义集体所有承包制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极好的发展优势,至少从理论模型的角度可以证明这种优势的存在,但因为这种制度形式至今仍属我国独有,历史上很少有类似的制度,所以很难从历史数据或外国发展经验中找到实践证据来支持理论模型的结论。但任何先进的模式最初都一样没有先验经验,这才更加说明其为新。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更需要从理论上尽早总结、分析、判断,把确认正确的部分肯定下来,把仍然并不完美的部分加以修正提升。
本文模型未必完美,只是一种探索。我们希望尽可能客观地总结发现我国发展成就中最值得肯定的关键部分,同时也希望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深度的分析和研究。
[1]Bose, N., A.P.Murshid and M.A.Wurm. 2012. “The Growth Effects of Property Rights: the Role of Finance”. World Development, Elsevier, 40(9): 1784-1797.
[2]Chen Y. M., and T. Puttitanun. 2005.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Innov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78(2):474-493.
[3]Dong Xuebing, Zhu Hui, Kang Jijun, and Shunfeng Song. 2012. “The Effec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System on Chinese Economic Growth during Transition Period”.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8:4-17.
[4] Francisco, M. G.2005. “Effective Property Rights, Conflict and Growth”. University of Calgary Discussion Paper, No.21.
[5] Freeman, R. B., and D. L. Lindauer. 1999. “Why not Africa?”. NBER Working Paper, No. 6942.
[6]Gould, D.M., and W.C. Gruben. 1994. “The Rol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48(2):323-350.
[7]Heitger, B.2004. “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 Cato Journal, 23(3): 381-402.
[8]Kanwar, S., and R.E. Evenson. 2004. “Do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Spur Technological Change?”. Oxford, 55: 235-264.
[9]Maskus, K.E., and M.Penubarti. 1995. “How Trade-related ar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39(3-4): 227-248.
[10]O’Driscoll, G.P., and L. Hoskins. 2006. “The Case for Market-Based Regulation”. Cato Journal, 26(3): 469-487.
[11]Thompson, M.A., and F.W. Rushing. 1996.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Patent Protection on Economic Growth: an Extension”. Journ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21:67-76.
[12]Tornell, A., and P. Lane. 1999. “The Voracity Effec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9 (1): 22–46.
[13]Sala-i-Martin X.1997. “I Just Ran Two Million Regression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7(2): 178–83.
[14]Strulik, H., and I. Lindner. 1999. “Property rights and growth”. Cambridge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15]Wang Lin, and Jiang Gu. 200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Multi-country Data”. World Economy Study, 5:48-51.
[16]Yang Quanfa, and Ying Han. 2006.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Protection and FDI Strategies of MNE”.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4: 28-34.
[17]Zhu Dongping. 2004. “The Impac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Endogenous R&D”.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1:93-101.
原创文章,作者:UGCL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eidanyezhu.com/a/17661.html
赞 (0)
被强奸未遂女方能获得补偿吗(贞操权)
上一篇
2024-12-17
灵活就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比例)
下一篇
202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