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根据地附近的一片树林里,连续三声枪响打破了死寂,随后一人带着数十名敌军俘虏从容离开树林。事后他被授予一等功,并三次获得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接见,这个人是谁?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待遇?
他叫袁永福,是解放军中一名普通的将领。但他后来一人降服一个营的事迹,让他一跃成为全军将士共同学习的对象,甚至一战封神。不仅如此,他一生共获得五次一等功,用自己的行动创造了一次又一次战争史上的奇迹。
对于这位战斗英雄, 或许我们了解的并不多,深入了解后便会发现,他的一生充满了惊险和传奇色彩。
在正文开始之前,朋友们别忘了动动你们发财的小手点赞关注一下,以便回顾往期内容,同时不错过以后的精彩内容。
“潜龙在渊”
1927年的一天,袁永福出生于山东济宁市的一户贫苦人家中。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到处都充斥着白色恐怖的阴影,包括他在内的所有普通民众,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用他的一句话就是:“我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兵荒马乱和饥寒交迫中度过的。”袁永福家中十口人,仅靠着唯一的两亩薄田勉强为生。
由于他的家紧挨着湖泊,所以每当汛期到来的时候,他们全家就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乞讨,甚至连治病都成了一种奢望。袁永福就曾差点死在一场疾病中。
那是他七岁的时候,年少体弱的袁永福在逃荒中偶感风寒,因为没钱看病,导致病症越来越严重, 差一点就要了他的命。幸而遇到了几位贵人,得知他们的情况后,给了袁永福的父亲两块大洋用以补充家用,还帮助奄奄一息的袁永福摆脱了伤病,保住了性命。
后来袁永福才知道那几位帮助他们的人就是八路军干部。几位八路军的善举深深感染了袁永福幼小的心灵,在袁永福的心中也深深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或许是看透了人间疾苦,也或许是为了报答救命之恩,袁永福18岁那年,毅然成为了八路军四师十团九连的一名战士,心中的红色种子也慢慢开始发芽。1946年,19岁的袁永福入党,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兵戈生涯。或许他也不知道,自己的一腔热血竟在未来浇灌了一大批的革命之花。
“飞龙在天”
刚入伍的时候,我国的抗战已经进入了最后阶段,但情况依然特别严峻。为了能尽快投入战斗杀敌,袁永福凭着自己的一股不服输的干劲,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出色的完成了所有的训练项目,随即投入战斗。
第一次战斗中,他就用刺刀击杀了多名敌寇,还缴获了一挺机枪和一门小炮,但不幸的是,冲锋的途中他被敌人的弹片击中腿部,鞋里、裤子里全都是血,可这并没有阻止他前进的脚步。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不贪生怕死是一个兵该有的责任。”
后来经过数次大大小小的战斗,袁永福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以至于在后来的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场上,他多次提出了有见地的意见,为我国的解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巅峰时刻,也才刚刚拉开帷幕。
1947年的时候,刚刚从战场上下来的袁永福还未来得及休整部队,就接到了上级的命令,要求他立刻前往下个阵地去增援。就在这时,一场意外发生了。
行军途中,袁永福突然发现前面出现了一大批溃逃下来的国民党残军,情况紧急,没有任何犹豫,他意图将这支残军败将一举歼灭。就在他准备开枪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个穿着长官衣服的人,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一跃而起,将这名军官直接制服,并用枪指着那名军官,令其劝说国民党军归降。
看着眼前袁永福凶神恶煞的样子,那名军官直接就怂了。但多年的战场经验告诉袁永福,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如果敌人诈降,那后果将会非常严重。
于是袁永福保持高度警惕,除了让敌人放下手中的武器之外,还下令对其进行严格搜身,以防不测。果然,从那名军官的身上搜到了一把子弹已经上膛的手枪。愤怒的袁永福也不给敌人狡辩的机会,对着军官上去就是一枪托。这下彻底把他们的心理防线摧毁,在军官的命令下,全营一共八九百人全部投降。
“擒贼先擒王”,这是打仗一贯的作风,在袁永福的指挥下,他凭一人之力成功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也为他后来的成就埋下了伏笔。
1947年2月,他再一次展露出了自己的锋芒。袁永福奉命去独自完成通讯任务,半路上又与敌军的小股部队遭遇。他深知硬打自己讨不到一点便宜,他也知道此时的国民党部队已经没有了战斗意志,只需要吓唬一番就能战胜敌人,于是他连续三枪直接打掉敌军指挥官和两名机枪手。
如此神乎其神的枪法,让敌人害怕地忘记了反抗,呆呆地趴在原地不敢动一下。正当袁永福准备劝降时,又发生了一件事,让袁永福这辈子都难以释怀。
正当他向敌军喊话时,或许是受到了惊吓,一只野兔从草丛里窜了出来,径直跑向了敌军的阵地。袁永福心生一计,再一次举枪,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响,野兔应声倒地。看到这一幕,敌方几十人瞬间被吓傻了,纷纷站了起来,举枪投降。
这次袁永福以一人之力再次俘虏敌人23人。想起刚刚发生的一幕,俘虏仍心有余悸:兔子都跑不掉,更别说我们了。我们要是跑了,哪还能活着?不得不感叹,昔日薛仁贵三箭定天山,今日袁永福四枪碎敌胆。
而在后来的解放济南中,袁永福更是凭借出色的枪法和大无畏的战斗精神,直接打死了敌人的情报处长和情报参谋,还从敌人身上获得了敌人重要的情报,为我军解放济南做出了巨大贡献。济南战役结束后,他更是被授予了一等功和战斗模范的光荣称号,还被所在的八纵首长称为“八纵立功第一人”。
“亢龙有悔”
然岁月终究敌不过流年,这位英雄没有败给敌人,却在岁月的侵蚀下渐渐白了华发。1976年时,由于身体不适,他不得不选择离开部队,转业到了其他的地方继续工作。
从1945年参军,到1976年光荣退役,这31年的军旅生活中,他经历了太多太多,唯一让他割舍不下的就是自己当年的那些老战友们。有些人,没有看到新中国的成立,有些人却不知去了何处。
为了纪念曾经一同战斗却牺牲在黎明之前的战友,转业回到济南的袁永福,选择以自己的方式去缅怀那些战友。每年清明节的时候,他都会亲自带上儿孙到烈士陵园为战友扫墓,他常常告诉后辈:“我们现在的生活都是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忘记他们”。他这一坚持,就是一辈子。
除此之外,还有件事深深困扰着他。在烈士陵园里,他看到很多战友墓碑上连名字都没有,那鲜红的“无名烈士”四个字深深刺痛了他的心。袁永福不禁感慨:他们的牺牲时,没有吃上一口热饭,也没有棉衣可穿,甚至连给家人的嘱托都没留下。纪念碑上,应该永远地镌刻上他们的名字,因为他们都值得!又一个想法在他心里暗暗酝酿,他要让牺牲的战友名字出现在纪念碑上。
于是他不停地翻阅自己留下的老照片、查阅党史资料,“李成文,团长”“宣起明,指导员”“张培堂,八连指导员”……就这样一点点地回忆着战友的信息。直到现在,他已经找到了702位战友的名字,但在他看来,这些不过是冰山中的一角,还远远不够!
2015年,对袁永福来说是值得欣慰的一年。在各大媒体的帮助下,袁永福找到了分别68年的老排长,两位耄耋老人见面的一刹那,抱头痛哭,都快一百岁了,没想到还能再见面,这或许是他们这辈子最后一次见面,但对他们来说,却已经很满足了。
“精神永存”
回想过去的时光,我们国家从来都不缺英雄,因为每一位为国家付出生命和鲜血的人,都是值得我们致敬的英雄。袁永福只是无数英雄中的一部分,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作为一名中国人在面对外敌时候的那种顽强的不屈的精神。
他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他们那一代人替我们吃了几代的苦,去时少年身,归来报国魂。如今的我们已经强大,但不要忘了为我们美好生活献身的先辈们。“逝去的烈士不应该被忘记,历史应当铭记”。让我们真诚地对他们,致敬!
好了,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大家喜欢本期内容,欢迎点赞、收藏、转发、关注,我们将会带您了解更多的历史故事。
原创文章,作者:SGKXQ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eidanyezhu.com/a/14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