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初,伴随着中美第二轮“毛衣战”打响,股市、汇市齐跌,离岸人民币一度跌破6.9元大关,刷新了近一年的新低。央行果断出手力挽狂澜,规定从8月6日起,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上调到20%,市场情绪很快得到了稳定。
近年来,但凡准备金变动,都会对汇市造成“强震”。上图的两个红框,分别为2015年汇改以来,央行将风险准备金从0上调到20%,再从20%下调到0之后市场的走势。
为什么央行要调整准备金呢?调整期货、远期交易中的准备金竟然就会产生这么大的威力吗?
保证金账户的产生
先简单说说远期和期货。从定义上来看,他们都是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以特定价格买卖一定数量标的物的合约,但二者的区别也很明显:交易场所不同。
期货属于场内交易,在标准的交易所交易,所以有“标准化合约”;而远期合约在场外交易,所以不是标准化合约。场内场外的区别,就好比我们买衣服,如果您体型标准就可以直接到商场买,但如果太瘦或太胖就得去量身定制了。
比如郑州商品交易的苹果期货合约,基础标的资产是“一等及以上等级质量的红富士苹果”,可您要买国光苹果,那就只能去场外市场签订个性化的远期合约。
为了防止交易者耍赖或者违约跑路,交易所会要求双方提前开户并缴纳一笔钱,这就是保证金账户,它既降低了违约风险,又提供了以小博大的金融杠杆。
保证金账户的运作
保证金账户具体是如何起作用的呢?举个例子。比如我三个月后要购买1000克黄金,目前黄金在期货市场上的价格是300元/克,为了规避风险,我按照目前的期货价格买入黄金,也就是多头持仓。
上海期货交易所规定一手合约可以交易100克黄金。所以,这笔交易未来需要支付1000克 × 300元/克 = 30万元。
保证金账户并不要求我存入30万,而只要求我存入一个比例就可以。不同的基础资产、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比例,大多数交易所的要求是10%~20%。如果证金率是10%,这意味着我只要缴纳3万元就可以开始交易了。
保证金账户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盯市制度”。这是一个会计概念,也就是说在每天闭市时,我的账户余额都要根据当天的收盘价来结账,即账每天清算,当天的损益直接体现在账面上。
假如当天的黄金期货收盘价是290元克,我每克损失10元,那么当天一共损失1万元,账户余额就剩2万元了。假如第二天的收盘价是280元,我每克又损失了10元,那么当天的保证金账户余额就只有1万元了。当然,如果每克涨了10元,我当天就能赚1万块。
这就是杠杆的力量。交易者用3万元就撬起了相当于30万的投资效果。
尴尬的另一头:爆仓
杠杆绝不是越高越好。江湖有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在上述例子中,保证金账户损益是按照30万元来计算的,但交易所根本不会允许我的账户低于3万元的75%,也就是2.25万元,2.25万就是一条红线,是我账户余额的最低标准。
如果当天盘中或收盘,我的账户余额触及或低于红线,交易所会让我通知追加保证金。如果不能在当天追加保证金到3万,交易所会立刻强制平仓,也就是卖掉我原来买入的1000克黄金,并且没收余额,这就是交易者谈之色变的“爆仓”。
近年来A股不乏大股东股权质押爆仓,以及股票炒家在配资公的账户爆仓,本质上都是抵押的钱不够或者保证金余额太低而被强制平仓。这种机制远期合约一般是没有的,远期合约的玩家承担的更多是信用风险。
当然,远期市场也有例外。我们开头提到的,央行把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上调到20%,对应的就是远期市场。
远期外汇风险准备金的威慑力
风险准备金类似于保证金。以前,做外汇远期的成本并不高,准备金0%也就是没有准备金。但准备金调整到20%之后,如果三个月人民币的远期价格是6.9元/美元,你看空人民币并买入100美元,就需要存入690元*20%也就是138元,这一下子大大提升了做空人民币的交易成本。
依据盯市制度,假如人民币汇率被拉升,你的账户就会亏损,而且亏损到一定程度之后,要么补仓,要么爆仓。所以,保证金账户是套在玩家头上的“紧箍”,很有威慑力。
上调风险准备金的做法也释放了一种信号,传达了央行不会任由人民币被做空的态度,成功实现了“预期管理”。这一举措也让当天及随后一段时间的离岸人民币大涨并维持在6.83左右,稳住了人民币市场的信心和情绪。
原创文章,作者:NPACEW,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eidanyezhu.com/a/7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