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下午,央妈发布了5月份的金融数据,数据有很多组:
很快券商分析师的点评就来了:
5月份的金融数据继续显示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在底部企稳,但未见明显回升。维持前期观点,认为今年宽信用发力点依然要靠基建等固定资产投资。——国信证券
媒体的报道也纷纷而来:
可见,社融是大家关注的重点,每次央妈公布后,大家都强势围观。
分量如此之重的社融到底长什么样呢?
先来看一下央妈每月中上旬都公布什么金融数据:
其中,社会融资规模就是我们常说的社融。
“教科书式”的定义是,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度、每年),实体经济(即非金融企业和个人)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
现在央妈会公布两个版本,一个是存量统计数据报告,一个是增量统计数据报告。
我们来分别看看这两份报告长什么样:
寥寥几百字,是不是觉得每一个字都认识,但每一句话都有点懵懵懂懂。
接下来,我们就简单聊聊。
社融是怎么来的?
社融是2011年央妈创设的一个新的宏观调控指标,属于中国独创。
201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
在此之前,我国货币政策重点监测、分析的指标和调控中间目标是M2和新增人民币贷款。
然而,2010年前后,我国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准确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因为直接融资快速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作用明显增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大量增加。
只有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和直接融资都纳入统计范畴,才能完整、全面监测和分析整体社会融资状况。
2011年4月14日, 央妈在公布金融数据时同时公布了社会融资规模这个新的指标。
就这样,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数据诞生了 ,并开始按季向社会公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季度数据。
2012年起,改为按月公布。 2014年起,央妈又新增了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到2016年1月,央妈按月发布社融存量数据。
社融包括哪些?
社融数据优秀就优秀在它囊括的内容非常丰富,央妈给了一个公式:
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其他
其他项目中投资性房地产、保险公司赔偿、其他融资规模很小, 2011年后央行就不再公开披露相关数据了。
贷款核销、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地方专项债规模较大,是2018年才纳入社融统计范围的新项目,现在关注的人也不多,市场最关心的还是以前的老统计口径。
小通总结一下,上个表:
这么多内容,哪些占比是大头呢?
人民币贷款当仁不让。
看下各分项的占比吧:
按照社融指标计算的方式不同,可以将社融数据分为存量指标和增量指标。
这两种统计方法,按照字面解释即可。
社融分项详解
看到这里,我们可能已经对社融有个初次见面的第一印象了。我们再看看社融的每个分项具体是什么。
请注意,前方较为枯燥,但我们还是了解一下吧。
社融分项央妈有官方解释,稍微复杂的小通就再啰嗦两句:
1、人民币贷款:指金融机构向非金融企业、个人、机关团体、境外单位以贷款、票据
贴现、垫款等多方式提供的人民币贷款。
2、外币贷款:指金融机构向非金融企业、个人、机关团体、境外单位以贷款、票据贴现、垫款、押汇、福费廷等多方式提供的外币贷款。出于可比性的考虑,央行在统计时会将其折算成人民币进行加总。从使用用途上来讲,外币贷款主要用于进口商品付汇或资本账户下的对外投资。考虑到国内资本账户仍然存在较强的管制,对外投资的规模要远小于进口。因此很多时候,外币贷款更多是用于进口商品的付汇。
3、委托贷款:指由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金融机构(即贷款人或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
4、信托贷款:指信托投资公司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运用信托投资计划吸收的资金,对信托投资计划规定的单位和项目发放的贷款。信托贷款不列入信托投资公司自身的资产负债表。
5、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指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未到金融机构进行贴现融资的部分,即金融机构表内表外并表后的银行承兑汇票。这个概念跟上面比,稍微有点陌生,在这里,我们举个例子来做说明。
假设有一家企业A,向批发商预定了100万的货物,但短期内没办法立刻给批发商全款。于是它找到了银行B,让银行B给批发商写张期限为6个月的“欠条”,并让银行在6个月后代替企业支付100万的货款。
这里的“欠条”就是银行承兑汇票。如果写“欠条”并承诺还款的不是银行,而是企业自己,那么我们把它称作商业承兑汇票,简称商票。
如果过了3个月,批发商也缺资金周转,那么它可以把银行承兑汇票转让给银行C来变现。这个转让过程,我们称为贴现或直贴。
直贴的银行承兑汇票+直贴的商业承兑汇票一起构成了贷款项下的票据融资。而没有经历这个过程的银行承兑汇票,构成了“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
6、企业债券:指由非金融企业发行的各类债券,包括企业债、超短期融资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非公开定向融资工具、资产支持票据、公司债、可转债、可分离可转债和中小企业私募债等券种。
7、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指非金融企业通过境内正规金融市场进行的股票融资,是当前非金融企业重要的直接融资方式。
8、保险公司赔偿:指保险公司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履行赔偿义务而提供的各项资金。
9、投资性房地产:指金融机构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
10、其他:指实体经济从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公司等获得的资金,目前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贷款公司贷款、贷款核销、地方专项债等。
如果你觉得这些分项有点剪不断理还乱,那也不必焦虑。
只要知道社融是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拿到的资金总额就行了。
如何利用数据?
这一小节可以说是本文的关键。
简单而言,社融有两个作用:
① 看现在
反应当前实体经济获得的融资情况,是当前经济形势下融资需求和政策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 看未来
社融是经济指标的领先指标,从经验规律来看,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的确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领先性,社融增速一般领先经济增长3至6个月左右。
那到底怎么看呢?
简单来说,两步走:
① 社融的存量增速如何?新增规模是否超出季节性均值?
② 社融质量如何?
我们先看第一个,存量规模、新增规模的变化。
提到社融存量增速变化,我们会习惯看同比去年的变化、环比上月的变化。
同比去年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去除季节性因素带来的扰动,是经济增长动能同比的反映。环比的变化则是一种直观感性的理解。中间纵然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但如果说波动变化极大,比如从3000亿增长至1万亿,依然会对投资者的预期与情绪造成冲击,从而在短期内改变资产价格的走势。
事实上,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大家更看重的是观测实际值与预期之间的差异:
预期一般是市场研究人员在过往年份的当月均值基础上加减所得,或根据对银行资产负债部门的草根调研所得。预期数据,我们一般可以通过券商研报获得。
若实际值低于预期,一方面可能会影响股票市场的情绪,另一方面也会使投资者下修对经济增长的判断;若高于预期,则相反。
这里举个例子:
今年1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4.64万亿元,同比多增1.56万亿元,存量增速10.4%,止住此前连续14个月的下滑,出现超预期反弹,实体经济融资形势出现边际改善。
今年的A股,上证指数一口气从1月中旬公布社融数据时的的2500点涨到3200点。
我们见证了社融的威力。
再举个例子:
2018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367亿元,为彼时近三年的最低水平。这就传递出经济增长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市场预期货币政策或将宽松,利好债市。
小通家的基金经理王超,去年就这样借助于社融数据的判断,一路提升久期,配置长久期利率债和高资质信用债,2018年全年,融通债券获得12.20%的收益率(同期业绩比较基准为4.74%),在69只普通债券型基金(可投转债A类)中位居首位。融通债券一举斩获基金界三大奖项。
接下来的一步更为高阶,分析社融的质量,这就要看社融细项。
比如:
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期限相对偏长,也常被企业部门用来购置设备和建设工程,考察企业扩张的动力。
当企业的融资需求开始复苏,说明企业已经开始有意愿进行扩大再生产,这对于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复苏的信号。
再比如:
票据融资是银行风险偏好的表征。
票据的期限更短,也可流通交易(转贴),其背后要么有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信用背书(商票,能开票的一般都是有话语权的大企业),要么是有银行的信用做担保(银票),信用风险更低。
所以,当我们看到银行大量增加票据融资规模时,一般会认为银行现在是一个低风险偏好的状态。此外,当经济较差,政府与央行进行逆周期调控之初,往往会倾向于扶持中小微企业,要求银行增加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
当然,在实际分析中,不只看社融数据,还要看央妈公布的其他金融数据如M2、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中长期贷款等,将两者结合起来,从中解读数据背后更为清晰的动向。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小基快跑(xiaojikuaipao2014)
原创文章,作者:SVLCL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eidanyezhu.com/a/4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