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外国文学作品时经常会想,原文作者到底是怎么表达的,这个翻译忠实么、准确么、优雅么?大部分的读者都没那么博学,不可能看原著,只能通过翻译家的笔来看世界。
不同的翻译,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感觉。被中国读者所熟知的村上春树,他的作品因译者不同而造成了“林施之争”。林少华认为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审美忠实”,即在中文读者身上唤起同日文读者类似的审美愉悦。而施小炜的观点则是必须忠实字句,字词准确,字句对应,才能进一步谈论对风格的理解。译者不能只追求字面华丽,而弃原文于不顾。
到底谁是谁非,这个争论没有结果。林少华和施小炜都有着大批的簇拥着,说明他们都各有所长。曾经许渊冲和傅雷在翻译上的差别,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众说纷纭。那么读者们不用分辨谁更好,只需要各凭喜好去选择就OK了。
现在有一个机会让你看懂不同的翻译之间的差别,你想不想尝试一下?许渊冲是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家,在中、英、法三国语言中自由行走,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英文是我们的学科教育,我们很多人可能自己很难翻译出诗词的美,但是却能从翻译中看出谁的更准确,更美。就像是没吃过猪肉,还是见过猪跑的。我们一起看看南唐后主李煜降宋后的一首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佳作吧。
《乌夜啼》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The Grove Has Lost Its Spring Blush
Li Yu
The grove has lost its spring blush,
What a rush.
Petals, assaulted by cold morning rain and evening wind,
Are tears trickling down the make-up,
And scenes luring me to stay drunk.
But when can we both revive?
Life, like water flowing east, is a sorrow ne’er broken up.
下面是许渊冲的翻译:
Crows Crying at Night
Li Yu
Spring’s rosy color fades from forest flowers
Too soon, too soon.
How can they bear cold morning showers
And winds at noon?
Your rouged tears like crimson rain
Will keep me drink in woe
When shall we meet again?
The stream of life with endless grief will overflow.
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许老的翻译不管是在忠实于原著方面,还是在韵律方面,都有他的独到之处。首先是上面的译文,将词的意思都表达了出来,但是上下片都没有进行区分,失去了词最基本的美。其次仔细看翻译,第一句,原文是拟人。上面的译文是直译,而许老翻译时,将宾语与主语颠倒,译为“春红谢了林花”,“flowers”与第三句中的“showers”押韵。第二句上面的翻译是“what a bush”与第一句押韵,却与后面的句子无法押韵。而“too soon”与原文音相近,通过重复,让这句与第四句的长短对应,并与第四句、第七句都押韵,很好地提升了整首词的音韵和节奏。
之前看过关于翻译的理论,模糊记得文中说“翻译要追求意美、音美和形美的三者统一”。这次看许渊冲翻译的诗词,查阅资料后才发现,原来这就是许老的翻译理论呀。
他说:我在《外国语》1979年第1期有关译诗的文章中谈到“‘三美’之间的关系是:‘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也就是说,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三者不能得兼,那么,可以不要求‘形似’和‘音似’,但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在这样地亲身实践。2010年许渊冲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在今年的6月17日,100岁高龄许渊冲与世长辞,大家无不为之扼腕叹息。但或许,他是去了平行世界的另一个空间,去继续传播中文的美,架起中、英、法文化交流的桥梁,让我们把不舍化为深深的祝福吧。
原创文章,作者:DDKTW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eidanyezhu.com/a/30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