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元的背后(大学生交换生女友阿豪)

这几天,我看到了这样一个话题,讨论度很高。

500元的背后,藏着一个被忽视的孩子

提问的妈妈表示,平时成绩保持在年级前五的女儿提出了「假若月考年级第一名,就奖励 500 元」的要求,不同意就要胡闹。

他们一家人生活在五线小城市,收入水平不高,女儿的要求让她觉得有点贪得无厌,不知道怎样合理地拒绝。

这位妈妈的问题描述中还有非常关键的一段:

我跟她讲不要这么虚荣光看奖励,她学习是为自己学的。她又跟我讲,如果我这样说的话,那就不要管她每次考得怎么样,考好没奖励,考坏又批评她。我觉得她很不可理喻,我不是为她好吗?

500元的背后,藏着一个被忽视的孩子

孩子认为自己应该得到奖励,妈妈觉得孩子不可理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分歧?

矛盾的根源,绝不是那500元引发的。


变味的“我是为你好”

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有一句话,相信绝大多数家长都对孩子说过,那就是:“我是为你好!”

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饱含着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绪。问题在于,这句话中的“好”往往夹杂着不容反抗的个人意愿,它代表着父母心目中“理想型子女”该有的样子。

“我是为你好”背后真正的意思是:我要控制你,我要你按照我的想法和要求去做。

500元的背后,藏着一个被忽视的孩子

当亲子之间出现难以调和的矛盾时,父母尤其喜欢搬出这句话来充当维护自己的“话术”。父母陷入自我感动,孩子却无法理解,苦口婆心反而成了引爆叛逆“雷区”的导火索。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考和意愿,对生活和学习的方式也有自己的判断。家长本应是一个引导孩子自然成长的角色,却用单向灌输把亲子间交流的良机变成了一场对抗。

所有人都需要正反馈

题主在拒绝孩子的要求时,孩子反抗道:“考好没奖励,考坏又批评。”

不少答友把自己带入孩子的角色中,就已经开始生气了,其中一位的点评一针见血:是孩子的优秀把家长“惯坏”了。

500元的背后,藏着一个被忽视的孩子

凭什么孩子自觉努力、成绩优秀是理所应当,成绩退步就要挨上一顿批评?

再者,身边的小伙伴考到年级前150、前30都有奖励,自己的成绩要好得多,提出同等的奖励怎么就成了贪得无厌?

每个人都需要正反馈,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更是如此。不要说成绩一直都保持优秀了,哪怕起步很低,只是提升了几个名次,都是努力的成果,值得家长的鼓励和肯定。

500元的背后,藏着一个被忽视的孩子

在我看来,孩子不是缺这500元钱,而是把长期以来得不到正反馈的精神缺憾转化成了物质追求,以证明自己的努力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而真正“贪得无厌”的家长,连说出“你太棒了,你是我的骄傲”这件简单的小事都做不到,哪来的底气要求已经非常优秀的孩子做得更好呢?

被忽视的孩子

另一方面,题主的孩子又是幸运的,因为她选择不压抑自己,在问题出现时开诚布公地向父母发起挑战。

但总有孩子没有这个勇气,或者说在长期的压抑中丧失了表达自我的能力。

2019年金马奖最佳影片——《阳光普照》中,有一个叫做阿豪的男孩子。

500元的背后,藏着一个被忽视的孩子

阿豪是家里的哥哥,从小成绩优异,父母和老师都对他抱有很高的期待。简言之,他就是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阿豪是父母的骄傲,骄傲到什么地步呢?

有人问阿豪的父亲:你有孩子吗?父亲回答:一个,明年上医学院。

在父亲眼里,他就只有阿豪一个儿子。

500元的背后,藏着一个被忽视的孩子

在来自各方的高压下,“懂事”的阿豪保持着完美学生的形象,按照大人们的要求去做,从不反抗、从不表达内心的需求,总是害怕自己没有做好。

他把所有的光和热都给了别人,把忍耐、批判和压抑留给自己。

500元的背后,藏着一个被忽视的孩子

当内心的温度散尽时,阿豪终于走向了自我毁灭,人们心中的“小太阳”再也没有升起。

有些家长不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抑郁:

“我们供给他好吃、好穿的,把他培养得这么优秀,他竟然得了抑郁症,对得起我们的付出吗?”

没有孩子会“离奇地”抑郁,他们是缺乏情感宣泄的通道,内心的丛林没有水源造访,渐渐干涸成了荒地,就被一涌而上负面情绪给吞没了。

《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讲述到,童年遭受的情感忽视,会长期损害孩子的自尊心情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题主的女儿也遭受到了情感忽视,被认可的渴求得不到满足,找了另一个出口。

这位家长如果从小跟孩子建立情感链接,在沟通中让孩子充分了解家庭的经济情况,相信已经在上初中的女儿,不会无故提出过分的要求。

该不该给孩子金钱奖励

回到问题本身,到底该不该给孩子金钱奖励呢?如果觉得在这一点上非常纠结,不妨参考以下的小贴士:

01

不要轻易把钱当成交换条件

很多家长习惯于把钱当成交换条件,比如孩子按时做完作业给2元、吃饭不挑食给1元、考出好成绩给50元……这些做法不甚正确。因为,以上这些都是孩子本来就该做到的“分内之事”。家长应该和孩子达成这样的共识——父母给孩子零用钱是因为孩子是这个家庭的一员。为了鼓励孩子勤奋学习、行为端正,家长可以奖励给孩子他喜欢的图书和玩具,或者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国外旅游,千万不要用讲条件的方式,用钱收买孩子。然而,如果有些目标是需要孩子努力才能做到的,或者是孩子对达成目标兴趣缺缺,家长可以考虑提供一定的金钱奖励来鼓励孩子。外在奖励可以增加孩子的兴趣,而且,当开始做某件事的时候,他们会更享受其中的成就感和乐趣,完成任务目标后,这件事情有可能内化为孩子的一个习惯。

02

不要用钱代替感情

有些家长觉得,给孩子的钱越多,越能让孩子觉得父母非常爱自己。因为工作忙碌,家长平时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因此每逢过年过节,就会给他们很多压岁钱、买很多玩具,来“弥补”内心的愧疚。这样一来,却让孩子留下了“金钱就是爱”的错误印象。

等孩子长大后,他会认为,金钱可以代替情感解决问题,或者以“家长没有陪伴”为理由为难父母,让父母给自己更多的钱,这就完全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我们常说“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就是要父母从小给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明白,金钱是买不到爱和亲情的。

题主不但忽略了孩子的情感诉求,也没有重视孩子的财商教育,所以让叛逆占了上风,亲情出现了裂痕。

要让孩子理解家长的用心,一句“我是为你好”远远不够,还需要触达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对立的坚冰被爱意化融。

这场500元引发的亲子矛盾,可能也正在很多家庭里发生着,而这种情况出现时,最该反省和作出改变的是家长自身。

愿没有人会成为那个被忽视的孩子。

500元的背后,藏着一个被忽视的孩子

公众号:佰特财商(BeBetterEducation),了解更多财商知识。

原创文章,作者:IHKIN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eidanyezhu.com/a/25948.html

(0)
IHKINL的头像IHKINL
上一篇 2024-12-29
下一篇 2024-12-3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