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较适合在第十名左右。”
几年不见,白客已经在悬疑剧里演“斯文败类”了。
他的上一个让所有人印象深刻的荧幕形象,还是那个“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王大锤。而在《江照黎明》播出后,无数网友才开始注意到他的颜值,还有人称他为“犬系男友”。
网友们给白客做高清手机壁纸截修,说他“拓展了自己的审美地图”——万万没想到,曾经的“王大锤”有一天会拥有这么多“颜粉”。
被高密度地讨论了一阵子后,白客又消失了,这几年一贯如此。他不怎么上综艺,也很少以角色之外的身份出现在大众视野里,若是用“热度”为标准来衡量白客在娱乐圈的位置,他肯定拿不到太靠前的名次。
但这个标准本身,对白客而言没那么重要。他有个更重要的标准,用于衡量当下的自己是否符合自我期许:走在大街上,别被人认出来就行了。
在和毒眸(ID:DomoreDumou)的对话里,白客屡次抛出一些毫不含糊的、给自我下定义的句子,比如“没有野心”“没有艺术天分”和“不是文艺青年”。这些定义勾勒出一个清晰的娱乐圈“真人”样本:上班拍戏,下班踢球;多干实事,少谈理想。
“这都多少年了”
从“日和中配”,到在《万万没想到》里出演王大锤,白客的经历一直在互联网留下记号,他每次以新的角色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时,这些故事都会被翻出来再讲一次。
同样地,或许是因为王大锤太过深入人心,当那个初代网剧里颇具喜剧色彩的男一号,从欢声笑语中走出来,摘掉一成不变的“扑克脸”面具,走进悬疑剧和大荧幕中时,“转型成功”的评价开始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大锤效应”正在逐渐减弱。直到《江照黎明》播完后,开始有一些刚认识他的人,跑去B站的《搞笑日和漫画》和《万万没想到》合集打卡,“考古”他之前的角色,通过“白客”,反过来认识了“王大锤”。
“正常,这都多少年了,文化更新太快了。”在白客看来,这算不得什么“摘掉标签”的里程碑。“文化就是不停地更新迭代,不停地在重复,没有什么特别出乎意料的东西。”
白客现在还能回忆起自己刚进入万合天宜的时候。他担任编剧,属于内容部门,每天都要打卡上班。“我们内容部不像其他部门,每天都有事儿,有时候脑子僵化了,可能几天都写不出东西来,就看电影,拉片。”说到这儿时,他向后一指:“我的工位,以前就在那边。”
拍《万万没想到》的时候,预算不够,人手也紧缺,编剧、导演、制片,甚至服装、造型、演员,都得一群人商量着来,男一号没什么了不起,也得干一大堆杂活儿。“我们还得去买衣服,买回来拍摄完再去退了。从来没干过这活儿,第一次去退衣服,还问,这标签不拆就能退是吗?”
白客的经纪人刚入职,就被安排在剧里客串一个陪酒女的角色。“我们公司放眼望去,现在可能新人还多一点,以前都是老人的时候,没有没演过戏的,全都是演员。”
现在的白客不用再做这些了,他离开内容部,把工位移交给其他同事,以演员的身份站在台前。他偶尔会怀念那些年,但就像每个人都会怀念自己的高中时光一样,想和朋友们一起玩,但不想再上课和考试了。
“我们这帮人运气都比较好,运气来了之后,也有实力把它抓住。我们周围这些公司,有好些当时一块儿走起来的,已经倒了一大批了,很正常。在北京做公司,两三年就是一个坎,我们公司十年了,还活着呢。所以你不能说它好,也不能说它坏,因为在北京能活下去就挺厉害了。”
对白客而言,万合天宜——或者说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那帮朋友,既像一本日记,记载了他的过去,也像一个安全屋,容纳他所有最自然的情绪。“回来就会有种依赖感,和朋友撒撒娇什么的,你出去外边儿跟别人撒什么娇,没人理你。”
非典型演员
白客第一次离开公司去拍戏是在2014年,拍《后会无期》。直到现在,白客都觉得这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节点,是“第一回真正意义上出来拍电影”。
“当时韩寒是我们的粉丝,他拍处女作,就管叫兽要演员,要了我跟孔连顺。”白客回忆道,“我俩就跟出差一样,还上着班呢,有种上班族出远门的感觉。”
拍戏对白客来说,也像在上班,开机打卡,关机下班。在杀青的那一刻,角色的身份就迅速从他身上抽离出去。“后续宣传什么的,那是应尽的义务,实际上杀青之后,我和角色就已经没关系了。”
这不太符合一部分人对于一个演员的期待,似乎大家更爱听到的故事,是角色如影随形地跟着演员一直走很久,演员入戏太深,在内心挣扎、对抗,甚至难以回归日常生活——白客不信这个。“你深情款款地演完一条之后,去问导演说,我这条拍得怎么样,这话一说,其实你就出戏了,没法完全沉浸在里面的。”
有一次在片场,白客和张颂文闲聊,聊起出戏和入戏这回事儿,张颂文跟他说,曾经也有学生问过,该怎么出戏,他回答,“你研究这个干什么?你搞明白怎么进戏就行了,出不可能出不了的。”
白客已经搞明白怎么进戏了,在他这儿,没什么“方法派”还是“体验派”的说法,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来活了,你把活完成,就行了。”
在他的描述里,演员这个职业的确没什么光环,一点都不特别,也不神秘,和其他坐在格子间的职业没什么区别。就算演的是长生不老的神仙,角色之下还是肉体凡胎,状态会受各种各样小事的影响。“比如你拍着戏呢,家里漏水了,怎么可能完全不想呢?肯定着急啊,想着是不是得找人开锁。反正人的状态一定有起伏的,拍戏也一样。”
没光环不意味着可以没方法。每个人对“演员”这个职业的理解都不太一样,在白客这里,演戏的本质是一个合理再创作的过程。编剧写出来的台词,和站在镜头前说出来的话,很难完全一模一样,不同的演员,表演的方式也不太一样。
“可能别人这么说得劲儿,我那么说得劲儿,大家处理台词的风格不一样,特别是生活戏,得先自己理解了角色,再按照自己最舒服的方式消化台词。不然什么叫创作?给你一个剧本,你从头读到尾,那就不需要演员了,找个记忆力好的人就行。”
片场的时间和生活中的一样,也是在不断流淌的,这意味着每一秒都会发生变化。“文艺的东西就不能按照科学的方法走,非要精确到什么地步,那就没法演了。”
更重要的是,正是这些不可控的、意外的碎片,和极大的可供发挥的表演空间,让白客对表演这件事仍旧保有热情:“我还是希望它能好玩一点,不然时间会变得很漫长。”
不做艺术家
在横店拍《鸣鸿传》的时候,白客身体状况不太好,有时候晚上12点多收工,凌晨3点起来接着拍。有一天拍大夜戏,到凌晨,正赶上下大雪。收工之后,白客看到一个镜头箱,盖满了厚厚一层雪,有人在上面写了“收工”两个字。
“我不知道是谁用什么样的心态写的这两个字,也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但我看到的那一刻,我真的差点哭了。”白客很难不注意这些和他们一起超负荷工作的人,可能是灯光,可能是场务,也可能是过去的自己。
一场戏拍一天,一句台词试十遍。想要精益求精的话,每部戏都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但真正去了片场的人都知道,艺术追求这件事,有时候不得不向各种现实状况妥协。“聊艺术的时候,都能聊到天上,但对我来说,这些东西最后都在地上呢。怎么可能像那些传奇故事一样,光照不好再等几天,剧本不对再等几个月。活总要干完呀。”
每次想到这些,白客就知道,自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了,他心里装了太多这些事儿,每件都实打实地落在生活的缝隙里,这让他没法飘在天上。“我真的没法超脱,因为我看到大家都在工作,都是出来养家糊口的。”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白客更擅长诠释的荧幕形象,都是“普通人”,那种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会出现在办公间、地铁和马路上的普通人。
和很多渴望不断突破、挑战和刷新标签的演员不太一样,只要是他接下来的戏,大多都是在他可控范围内的。有一些角色是他自认“特别力所不能及的”,就永远都不会尝试,也不好奇,“看别人演就行了。”
要演好普通人,首先得始终保持做一个普通人。普通人走在路上,不会被围观或者拍照,也不需要走到哪里都带着保镖。所以他时常会和经纪人说,“咱们别出大名,要是有点儿讨论度了,就别上节目,让大家把我忘一忘,要是最近没什么声了,咱再稍微努力努力。”
连着拍几个戏的时候,白客就会觉得脑子里有根弦绷得太紧了,得松一松。无论是演员白客,还是白客本人,都需要给生活留一点儿空。
“你不能脑子里装的都是角色那点事儿,回到家连哪个椅子的腿坏了都不知道,那还得了。而且不放空一下,别的角色也进不来了,脑子都乱了,各种情节在里面交织。”
没戏拍的时候,白客也不焦虑。不焦虑的根本原因,或许在于他没有野心。在这个大多数人都在向前狂奔的时代,白客只想当“第十名”。
上初中的时候,白客考过一次全班第一名,年级排名28,成绩单下来的那一刻,他完全感受不到喜悦,反而紧张坏了。“我从小就知道,上去了就一定会下来,下来了一定没好话。”
他引用了一个教育界的观点,叫“第十名现象”。大概意思是说,一个班里最有出息的,往往是处于班里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这个观点经常出现在杂志上,很偶然地为现在的白客画下了锚点。
至少现在,在娱乐圈当“第十名”,是让白客感到最踏实的位置。
文 | 张嘉琦
编辑 | 赵普通
原创文章,作者:BJBZXU,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eidanyezhu.com/a/25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