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些时刻,人们提起封建社会中的一些存在便会不寒而栗。
在那些过往的时代当中,人们所受到的摧残和不公平待遇,催使我们生出了前进和新生的欲望。
细数这些糟粕,对人迫害最为直接的当属酷刑。
千年以来,国家向来没有改变的是依靠法律治理国家的国策,在现代社会当中,我们讲究人权,拒绝对犯罪者使用酷刑。
可在古代,酷刑的花样千变万化,甚至部分酷刑专门针对女性。
“虎豹嬉春”,这是一项专门针对女子的酷刑,这名字听起来喜庆,但行刑却很残忍,因为犯人虽然不会因为这项刑罚死亡,但是却被折磨得生不如死。
一、古代刑罚
倘若搜索古代刑法,出现的第一个名词便是满清十大酷刑。
由此可见,古人对于刑罚颇有研究,甚至可以专门列出十大种类来为刑罚分门别类。虽然这些刑罚在如今的中国早已消失殆尽,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书籍来研究这些刑法。
刑罚无一不会对犯人产生生理甚至心理的危害,每一件酷刑都针对人体的敏感和痛点。
可以说,任何一种刑罚都能够使得犯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徘徊于其中的罪人被折磨得丧失神智,而这就是制作者所要的效果。
在研究这些刑法以后,有人调侃研究者倘若能够将心思放在一半到正道上,那么封建社会的文明必将更上一层楼。
那为什么封建社会会研究如此之多的酷刑来折磨犯人?
事实上,这些刑罚之所以会诞生都是为了辅助国家的秩序,统治者希望能够通过这些酷刑来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防止犯罪事件发生。
从目的上来看,时间虽然过了千年之久,但是现代社会与封建社会,都有一个共同点:依法治国都是为了防止犯罪。
不同的是,在现代社会当中,我们尊重人权,对犯罪者的惩罚抛去了酷刑这样的不人道行为。可封建社会当中,酷刑的花样不断登峰造极,酷刑背后的制作意义早已超出惩罚犯人的原则。
封建社会的刑法花样不同,针对的犯人也不同,部分刑罚是专门针对女性的,比如骑木驴这样的刑罚。
不过,根据古书记载,骑木驴并不是女犯人心中最害怕的刑罚,倘若比较哪样刑罚更为可怕,那么对于女犯人而言,应属虎豹嬉春。
二、虎豹嬉春:女犯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所谓的虎和豹指的是猫和老鼠,这项刑罚要将女犯人剥光衣服放在一个袋子当中,然后把猫和老鼠一起放在里面。
点燃一根鞭炮扔进去,随着鞭炮声响,猫和老鼠便会乱作一团。
受尽刺激的猫和老鼠在整个麻袋里面四处乱窜乱咬,而女犯人在整个过程当中根本无法保护自己的任何地方。
这样的刑罚,哪怕只是在脑海当中幻想一下便令人不寒而栗。
即便让一个男人来承受这项刑法,他也无法忍受,更不要说普通女性。
据书籍记载,受过这项罪行的女犯人往往都坚持不过一分钟,可想而知,女犯人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多么的痛苦。
对比这样的刑罚,很多人觉得关禁闭等实在是显得仁慈许多。
古代大多数针对女性的刑罚,不仅会在生理上造成严重的伤害,也会在心理上造成不可抵消的攻击。
封建社会的女性本就注重贞洁问题,被执行者剥光衣服已经是莫大的侮辱,更何况要当众行刑。
虎豹戏春的名字听起来十分有趣,但是其残酷之处往往会使牢狱当中的犯人望而生却,许多人听到这样的审判时,但求一死别无他想。
这项刑罚最为狠毒的一点还不只是动物之间的抓伤,受不住折磨的犯人即将晕死过去,此时行刑者会将犯人从袋子里拖出,然后在其伤口上撒盐。
浑身的创口碰上这些盐巴,会产生怎样的反应?不只是加剧囚犯的痛楚,更是毁灭了女囚犯所有尊严。
即便女犯人能够在这项刑罚之后活下来,她们受过虎豹嬉春的消息也会传到社会上去,这就很难使得她们如正常人一般生活。
即便如此,能够从这项刑罚当中活下来的女犯人已经是幸运的一部分人,往往大多数人都会在经历这项刑罚以后,选择结束自己的性命。
可以说这项刑法有杀人诛心的效果,不只是折磨一个人,更迫使这个人放弃求生的欲望。
三、酷刑:封建时代的糟粕
古代之所以允许如此阴毒的刑罚存在,还应追究统治者的内心。
他们疯狂地相信,只要刑罚足够残酷,那么百姓就不敢以下犯上,不过历史用时间来证明,即便封建社会产生了满清十大酷刑这样的邪恶产物,也无法覆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统治者为了能够保证自己的王朝延续下去,往往不惜手足相残之痛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如朱元璋一般,宁可杀掉自己的布衣兄弟们,也要保证子孙后代的王朝,这些自私的想法和做法是残酷刑罚产生的根源。
事实上,再残酷的刑罚都无法消灭人类内心的欲望,生而为人便对世间有各种想法,刑罚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即便有这样的残酷刑罚,倘若皇帝残暴完虐到一定程度,那么百姓之间必然会产生反抗的声音。
随着声音越来越大,当朝统治者只能在这片驱逐声中下台,起义成功者创造出另一片天下供百姓生存。
千百年来,无数王朝都逃不过这一真理,唯有仁君治国有方,为百姓造福,心怀天下才能够获得百姓的拥护。
这是一些王朝能够延续百年基业的根本原因,现如今,封建王朝已经离我们远去,现代社会由人民自己当家做主。
在自我的治理之下,中国用100年的时间完成了不可思议的逆转,这是在全社会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得出来的结果。
原创文章,作者:JVODZ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eidanyezhu.com/a/19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