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招城管队员,报名者当中硕士博士扎堆,引起了人们对职场“卷”的关注。
名校高学历者求职,总的原则只要是合法的,而且个人愿意,那么都是合理的存在。毕竟,人要生存,人要图谋长久的发展,考虑的问题不一样,所以在择业上做出不同的选择,也很正常。
醉翁之意不在酒?
有人说,这些名校硕士博士报考城管,这哪里是看上城管,这分明看上的是北京户口。
看上北京户口?如果凭借着正当的手段获取,难道有什么不可以吗?
已经是硕士博士,有这个资本,虽然专业不对口,但是综合考虑之下,所获得的福利能够配得上自己名校高学历的身份,也就显得“门当户对”。
这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
虽然如此,但是名校硕士博士去争抢城管职位,总让人感觉哪里不对。
伍连德舅舅的教导
想当年,伍连德在英国求学,在英国出差的舅舅谆谆教导伍连德:你是学医的,大医医国,将来如果有机会,你一定要回去报效祖国。
当时伍连德不到20岁,刚到英国留学,还没获得博士学位,更不知道自己的将来何去何从。舅舅谆谆教导他报效祖国,只能说伍连德的这位舅舅高瞻远瞩,家国情怀浓重。
当然,希望亲外甥回去报效祖国,这也仅仅是舅舅的一厢情愿。
如果伍连德将来学成以后不愿意归国,恐怕别人也没有办法。但是最终,伍连德学成归国了,没有辜负舅舅当年的教导。
伍连德受过外族歧视
当然,伍连德回国之前是受过外族歧视的。
他在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以后,满怀希望想留在英国工作。但是英国官员告知,只有当地白人血统的英国人才有资格当医生,伍连德只能当助理。
在伍连德看来,当助理就等于是二等公民,堂堂的剑桥大学博士,竟然因为血统种族原因被剥夺了做医生的机会,这让伍连德愤愤不平。
读到伍连德的传记这一章节的时候,我曾经假想,伍连德在博士刚刚毕业之后满怀热情在英国找工作,凭他那时的主观意愿,他也是愿意留在英国的。如果不是后来遭遇了关于“二等公民”的歧视,使他受到了伤害,那么他还会回去报效祖国吗?后来的东北抗击鼠疫的“卫士”还能是他吗?
伍连德始终未放弃自己的专业
有一点令人欣慰:即使伍连德在英国谋求发展未果,最终回去报效祖国,他从事的也是自己所学的专业——医疗。
在东北抗击鼠疫的斗争中,他获得了“鼠疫斗士”的荣誉称号。他领导的这场抗击鼠疫的战斗,不仅令国人扬眉吐气,更是打出了国际影响。
脚踏两只船,很天真
相比之下,物理学等专业不对口的硕士博士,去争夺城管职位,这就显得“别有一番滋味”了。
专业不对口,首先面临的就是名校所学专业的荒废。
有人可能会说,我边工作边学习,边搞自己的专业研究,不会让自己的专业荒废的。
从理论上说是这样,白天上班做城管,晚上加班搞自己的专业研究,说起来是两不误。但人不是机器,特别是白天工作十分劳累的时候,下班之后就想娱乐一下,放松一下,有谁还会坚持研究自己的专业呢?
所以说,“脚踏两只船”很不现实。此时的名校高学历,已经不是像伍连德那样报效祖国的资本,而是赤裸裸地沦为一个跳板,沦为一块敲门砖。所起到的作用无非就是,帮助求职者去谋取一个与自己的专业毫不相干的稳定的饭碗。
这,也许正是很多人觉得不对劲的地方。
陈启文笔下的村子为何荒凉
陈启文在其小说《麒麟的舞者》当中,刻画了一位孤独的老人形象。
老人所住的村子,变得寂寞荒凉,只有樟树长得茂盛。樟树茂盛,反衬出人烟的稀少。曾经辉煌的村落为什么现在变得如此冷清呢?陈启文写道:忽然有了许多诱惑人的事物。
作为文学作品,作者这样说,当然做到了十分委婉含蓄。但是我们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不由得要展开联想,到底这些诱惑人的事物是怎样的事物呢?我们从朝阳这些求职者的身上,似乎找到了答案。
物理化学等名校高学历者,现在可以抛弃专业,全力以赴去争抢城管这一职位。也许你会说,硕士博士做城管,正好可以提高城管的素质。这话听起来当然是有理的,但是真正的效果如何?
正如教书一样,博士毕业去教小学,未必比一位专科的老师教得好!博士之所以心甘情愿地选择做小学老师,那是典型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人有时活得不如草木。
草木对大地的忠诚,是不争的事实。即使草木是孤独的存在,即使草木面临种种诱惑,也不会改变这一条。人不行,且不论有些人没有初心,即使有,也未必守得住。
结语;多一些理解和宽容
话又说回来,难道说因为专业不对口,因为看中的是北京户口,因为另有所图,所以我们就要对这些求职者横加指责吗?完全没有必要。
每年毕业生几百万,一千多万的,如何能够消化掉呢?就业形势如此严峻,这就是这些求职者的外部压力。
再加上编外单位在用人福利待遇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令求职者心寒。所以,编外的空间缺乏吸引力,也是一个客观因素。
再加上疫情不容乐观,限制了人们的发展。所以,我们还是对求职者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吧。
@拥抱大语文
原创文章,作者:WQJMD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eidanyezhu.com/a/1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