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退休以后,领的待遇究竟是退休金还是养老金?有的人说,老人办理的退休手续,领取的就是退休金吧?也有的人说,老人领取的待遇是养老保险的待遇,应该称之为养老金吧?
说实话,现在退休老人领取的养老待遇确确实实应该称之为“养老金”。因为按照《社会保险法》第16条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15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为什么会有“退休金”这一概念?
实际上,我们现在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从1991年才开始全面推动实施建立起来的。养老保险属于社会保险制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才能够建立实施的。
在贫穷落后的过去,我们实施的是一种被称之为“国家保险制度”的退休制度。退休制度,属于个人无需缴纳任何费用,而通过法律法规保障符合条件的人员可以享受养老待遇。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是根据工龄等情况跟退休前本人基本工资的一定比例挂钩,这样养老金替代率一般较高。
在民国时代的《公务员法》就明确了退休制度。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颁布并实施(1948年东北曾经颁布实施过《战时劳动保险条例》),这是我国第一次全面的对工人建立了养老、医疗、工伤等劳动保险的保障。当时养老称之为退职养老,领取的待遇叫做退职养老费。
1957年和1958年,国务院分别颁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和《关于工人、职员退职处理的暂行规定》,国家统一了工人、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退职条件,也统一了养老待遇的各种计算标准和方式。关于退职情况比较复杂,1958年开始国家还出现了一批精简退职职工。
随着时代的发展,197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这是根据当时的社会实际而做出的进一步调整。当时劳动保险基金已经停止计提,退休费待遇改由企业在行政外列支,如果是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则是由国家财政支付。真实的退休待遇统一称之为退休费。
1986年,国家在前期一些地方试点的基础上,对于国营企业实施劳动合同制改革。对于劳动合同制工人要求建立退休养老基金,需要个人缴纳本人工资总额的3%,单位计提15%,记录在养老保险手册上。国家当时就已经明确劳动合同制工人养老要实现社会保险制度。
1991年,国家全面推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从这时候开始,国家才允许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参加养老保险,符合条件的在未来领取养老金待遇。当时的养老金计算方式暂时维持不变。
1992~1997年,全国各地陆续推动了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养老待遇主要包括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
在当时,国家还是规定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养老保险不足15年的,要将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余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终止养老保险关系。
2005年,国家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起现在的养老金计算公式。这一完善更加贯彻长缴多得、长缴多得了,增加了很多人的参保积极性。
2011年7月《社会保险法》实施,彻底明确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养老保险缴费不足15年的,可以继续缴费至15年。后来国家又建立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努力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险体系。
在未来,国家也会继续修订完善我们的养老保险制度。延迟退休必将到来,缴费15年也会被延长。
总体来说,确实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后,我们领取的待遇就叫做养老金了,退休金只是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前的待遇称呼罢了。
原创文章,作者:QZFNZ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eidanyezhu.com/a/12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