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第三性别群体(戒同所是否真实存在)

提到性别,大家会想到,这有什么好说的?不就是男人和女人吗?

然而,事实上,关于性别一共有56种,而国际上公认的性别也有7种,分别为男、女、中性、偏男两性人、偏女两性人、不完全男性和不完全女性。

而在南亚,还有一个性别群体叫做“海吉拉”。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最初他们被称为“神的舞者”,被视为能够带来好运的人。

南亚第三性别群体“海吉拉”:性别不是只有男和女两种

而后来,海吉拉则成为了尴尬的存在,因为人们逐渐发现,除了身体构造的不同,海吉拉们并没有什么特殊能力。

然而,这并不妨碍印度最高法院于2014年,承认变性人的地位,将他们归属为“第三性别”。

这是一种极其矛盾的认可,一方面社会排斥着海吉拉们的存在,一方面却又承认着海吉拉们的存在。

神的舞者

Hijra,中文译作海吉拉人,在乌尔都语中指的是“性无能者”。

这个词在大多数男性看来,是带有侮辱性质的,尤其在巴基斯坦,对这个词尤为反感。

但是,最初,海吉拉却是出现在神话故事当中的。

南亚第三性别群体“海吉拉”:性别不是只有男和女两种

摩罗

在印度教中,关于海吉拉的阐述是这样的,《吠陀》经典《梵书》中记载,“一个既不是男人,又不是女人的长发者”出现在宗教仪式上。

著名的印度史诗《摩罗衍那》中有这样的故事描写,说摩罗被放逐森林之前,他对前来送别的人们说,男人们和女人们请回去吧,之后男人和女人便离开了,非男非女的那群人留了下来。

直到十四年后摩罗归来,这群人依然等在那里,于是这些第三性别者,受到了摩罗的祝福。

第三性别者,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海吉拉们,自此被认为是拥有神奇力量的人,他们丧失了自己的性征,但是他们获得了守护性的力量。

南亚第三性别群体“海吉拉”:性别不是只有男和女两种

但是,南亚的另一大宗教群体伊斯兰教徒们,并不认同印度教关于第三性别群体的文献记载。

在伊斯兰政权德里苏丹及莫卧儿王朝中,有大量在宫殿内劳作的宦官,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收获了人们的尊敬。

于是,巴基斯坦对于第三性别的称呼,并非具有贬义的海吉拉,而是将其命名为波斯语“khwajasaras”,中文多译为“花加萨拉”。

在伊斯兰文化当中,“花加萨拉”因为不具备生育能力,而受到了神善意的补偿。

南亚第三性别群体“海吉拉”:性别不是只有男和女两种

海吉拉崇拜的神

因此,“花加萨拉”同样被认为是有祝福之力的人。无论哪个观点,第三性别群体最初在南亚,都是被认为是神圣的、且带有祝福的力量的人。

他们时常出现在婚礼上,为新人送上“来自神的祝福”。

不过,这个祝福可不是说给就给的,如果得不到理想的报酬,海吉拉便会对新人进行诅咒,诅咒新人如同自己一样,丧失生育能力。

也就是说,尽管被认为是“神的舞者”,他们依然难以免俗。

南亚第三性别群体“海吉拉”:性别不是只有男和女两种

海吉拉为新生儿祝福

被传拥有这样能力的海吉拉,在南亚曾经备受人们的敬畏。

但是,海吉拉在之后的岁月里逐渐跌下神坛,时至今日,仍对海吉拉抱有敬畏的人已经不多了。

除了这些神话传说,和无从考证的“神圣力量”,科学上对于海吉拉的解释,则是另一种说法。

海吉拉的产生

海吉拉在狭义上是指第三性别者,而第三性别者的形式,则是各有不同。这是一个有些绕口的部分,但是,这能很好地解释第三性别者的产生。

在生理学上,普通的男性或是女性,体内只有一套性器官。

南亚第三性别群体“海吉拉”:性别不是只有男和女两种

海吉拉人

而海吉拉则不同,最初关于海吉拉的记载,应该就是人们发现了,身边两性特征畸形的人。

在没有科学解释的年代,所有的未知都可以用“神”来解释。

但事实上,海吉拉是由于先天性器官的发育畸形,有些不具备完整的性器官,或者是兼具男性和女性性器官,也就是“双性人”。

这种情况多发生于表象特征为男性的人群,不完整的男性身体或者多了女性性征的男性群体,还有部分具备男性特征的女性,便是第三性别者,也就是海吉拉。

南亚第三性别群体“海吉拉”:性别不是只有男和女两种

排除先天因素的海吉拉,还有两类人,他们通过后天的改变,成为海吉拉。

第一种是会通过阉割自己的性器官,或者注射激素抑制自己的性器官发育,让自己丧失男性特征或兼具女性特征。

虽然很多人无法理解,但是,刨除非自愿者,有些人对于自己的性别,是带有天生不认同的,且目前为止,这种不认同是不可逆的。

著名舞蹈家、主持人金星,便是一位变性人。

南亚第三性别群体“海吉拉”:性别不是只有男和女两种

金星

1995年,28岁的金星遵从自己的内心,进行了变性手术。手术后,金星便完成了男性至女性的转换。

可以说,无论是在那个年代还是如今,这都是十分勇敢的。

人们总是排斥、歧视着身边的“异类”,却从来不想想,自己有什么资格对别人的选择指手画脚。

“每个人身上,都发生从一性到另一性摇摆的情况,往往只是服装,显示了男性或女性的外表,而内里的性别,则恰恰与外表相反。”在《奥兰多》中,弗吉尼亚 ·伍尔夫如是说到。

南亚第三性别群体“海吉拉”:性别不是只有男和女两种

弗吉尼亚 ·伍尔夫

据联合国相关研究表明,亚太地区约有0.3%的人口是跨性别者,按照这个比例估算,中国的跨性别者,约为400万人。

而这,仅仅是那些敢将自己的不同展现出来的数量,还有人一直在努力装作“普通人”,极力压制着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而跨性别者并不单单只有男性,女性当中也有这样的群体。

这种心理性别和生理性别相悖的痛苦,是“普通人”所感受不到的。并且,由于是少数群体,大多数的跨性别者都会遭受非议。

南亚第三性别群体“海吉拉”:性别不是只有男和女两种

金星

时至今日,尽管金星已经是一名优秀的舞者和主持人,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人妖”、“不男不女”、“看见她就恶心”等言语攻击也从未减少。

但是,正规、完整的性别手术,是要支付高昂的费用的。

即便是南亚的海吉拉们,大多也只是进行阉割生殖器和注射激素,而非完整变性,还有一部分海吉拉,他们则是靠着“异装”。

他们会穿着女性服饰 ,化妆、留长发,让自己在外表上更加贴近女性。

南亚第三性别群体“海吉拉”:性别不是只有男和女两种

海吉拉

这很像是同性恋群体中的“变装皇后”,他们将自己的外表扮做女性,但是他们并不是妖魔鬼怪。

有人说异装的人是“娘娘腔”、是“下作”,但是,这个群体中的勇敢者却并不少,甚至可以说,他们之所以敢于以异装示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心灵足够强大。

1968年 6月28日,美国纽约爆发了一次同志针对警察的抗议活动,也就是著名的“石墙运动”。

而在面对社会歧视、警察镇压的时候,第一个站出来反抗的,恰恰就是人们口中所谓“娘娘腔”的变装皇后们。

南亚第三性别群体“海吉拉”:性别不是只有男和女两种

海吉拉抗议活动

当然,回归到海吉拉这一话题,海吉拉的形成,并不只是因为心理和生理上的自我怀疑与自我性别的不认同,海吉拉是一种在最初被神话后的衍生群体,他们是与宗教信仰有着关联的。

时至今日,大多数的海吉拉,依然会宣称自己是天生的第三性别者,而此举的目的,则是为了维护自己本身的宗教神圣性质。

尽管已经鲜少有人再去敬畏海吉拉,但是,这依旧是他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跌落神坛的海吉拉

曾经的神的使者,无数人敬畏的对象,如今却早已风光不再。

南亚第三性别群体“海吉拉”:性别不是只有男和女两种

海吉拉神明

如今的海吉拉群体是一个包含双性人、跨性别者、变性者、同性恋者、异装者等的性少数群体。

而渐渐不再神秘的海吉拉,已经鲜少受到“神的庇佑”,他们非男非女的特征令很多人产生了厌恶心理。

少数的存在,无法对抗大群体的恶意,他们用“神力”做自己的护盾,抵挡了一部分攻击却并不能改变人们的歧视心理。

于是,人们开始将海吉拉排挤在社会生活之外,颇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意味。

南亚第三性别群体“海吉拉”:性别不是只有男和女两种

1919年德国第一部同性恋题材电影《与众不同》

被孤立的群体只能抱团取暖,他们在“导师”的带领下学习祈福、舞蹈、交流方式。

而他们之间的称呼和相处方式,也并非外界所想的一般。

导师与学生的关系被称为“母亲”与“女儿”,而女儿的收入则要交给母亲支配,好一些的能够留部分收入自用。

现代人鲜少如同过去般敬畏神明,处境艰难的时候只能变以求生。

南亚第三性别群体“海吉拉”:性别不是只有男和女两种

印度海吉拉

海吉拉群体无法得到社会的良好认可,因此,他们只能在传统与现实之间谋取和谐。

如今的海吉拉群体正在向同性恋群体发展,但是,由于其脱胎于宗教,内部成员并不只是同性恋者。是的,性少数群体不单单是指同性恋,“LGBTQIA”通常简称“LGBT”。

女性同性恋、男性同性恋、双性恋者、跨性别者、跳出性别的无性别者、间性人也就是双性人、无性恋者,这些组合在一起,才是性少数群体。

而如果海吉拉向同性恋组织发展,那么他们的内部成员必然是要变动的。

南亚第三性别群体“海吉拉”:性别不是只有男和女两种

印度海吉拉

也就是说,海吉拉这个性少数群体,很有可能为了保护自己,而对其他性少数群体进行排他和清理。对于性少数群体来说,这种断尾求生或许会是一场可悲的灾难。

而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海吉拉也同样遇到过一次灾难。

欧洲人大部分是二元性别观念,英国无法接受海吉拉这样的异类存在。

南亚第三性别群体“海吉拉”:性别不是只有男和女两种

反对海吉拉的人

于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前,海吉拉都一直在被歧视和暴力逮捕中,艰难求生。

平权与多元

在人们对性别普遍认知为男与女的如今,刻板印象和歧视无处不在。

任何看起来与大基调相悖的小群体,都会遭受到非议与歧视。更有甚者,他们觉得性少数群体就是一个肮脏、混乱、应该被赶尽杀绝的群体。

很难想象,在人类社会进入高度文明的今天,对于性少数群体的包容性,却还没有几百年前强。

南亚第三性别群体“海吉拉”:性别不是只有男和女两种

面对指责的人

必须要强调的一个观点,性少数群体的成因包括生物学、生物化学、神经学、精神学、遗传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也就是说,并非是哗众取宠,也不是一时兴起,性少数群体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祸乱社会而存在的群体。

当然,我们无法否认的是,确实会有一些观点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出于好奇或者其他,给自己强贴性少数群体的标签。

也正是因为如此,社会上有很多人在反对性少数群体,这些人认为是性少数群体带坏了自己的孩子。

南亚第三性别群体“海吉拉”:性别不是只有男和女两种

《海吉拉》电影

但是,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可笑的观点,与其去抱怨性少数群体,为何不花些精力去专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引导呢?

并且,时至今日,依然有人将艾滋病、性病与性少数群体画等号。

诚然,性少数群体中的性行为乱象是有一定存在的。但是,非性少数群体,人们口中的“正常人”难道就没有这样的存在吗?

还有人说性少数群体都是精神病,是不正常的,这样的标签带着极强的歧视与侮辱,这并不是一个文明社会应该出现的现象。

南亚第三性别群体“海吉拉”:性别不是只有男和女两种

“治疗”性取向现场

而有些心怀叵测的人,利用性少数群体家长,急于将孩子引回“正路”的心里,开“戒同所”敛财。

这种以营利性质为目的的私人违法机构,他们并没有专业的人士在内作业。

并且,之前就有强调,性少数群体并非是精神病,也不是心理疾病,他们对自己的性别不认同和性向的少数性是不需要被医治也无法真正改变的。

即便有人经过所谓“治疗”,出来后说自己成为了“正常人”,那也只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而已。

南亚第三性别群体“海吉拉”:性别不是只有男和女两种

《海吉拉》电影

因为,他们在“戒同所”或者其他机构受到的非人待遇,绝对不亚于轰动全国的“豫章书院案件”。

只是,因为他们是性少数群体,所以没有人为其发声,他们无法得到良好的保护而已。

无论是海吉拉还是性少数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大多是由于社会的排挤和歧视导致的。

这是一个需要被看到、被接受、被包容的群体,平权不是高喊“撑同志,反歧视”,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歧视。

南亚第三性别群体“海吉拉”:性别不是只有男和女两种

撑同志,反歧视的标语

没有人会高喊“撑异性恋,反歧视”,因为没有人歧视异性恋,即便异性恋中也存在劈腿、出轨、家暴、滥交等各种问题。

社会的多元化是必然存在的,性少数群体如果想要得到认可与平权,也绝不是靠“装正常人”。

自我接受、自我规范,才能够在充满刻板印象的世界里,被认可、被接受,这并不只是性少数群体需要做到的,也是“普通人”需要做到的。

无论“男女平等”还是“性别平权”,其实要走的路都还有很长。

原创文章,作者:CYWQC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eidanyezhu.com/a/10551.html

(0)
CYWQCY的头像CYWQCY
上一篇 2024-12-17 21:41:43
下一篇 2024-12-1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